关于海沧区2024年1-7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年预算调整的报告
来源 :海沧区财政局 时间:2024-10-09 17:06

  目录

  正文:关于海沧区2024年1-7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年预算调整的报告

  附件1:关于海沧区2024年1-7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年预算调整的报告附表

  附件2:海沧区2024年度调整后预算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说明

  附件3:海沧区2024年“三公”经费预算调整情况  

  

关于海沧区2024年1-7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全年预算调整的报告

  ——2024年9月26日在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陈仲谋

区人大常委会:

  我受区政府委托,报告我区2024年1-7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全年预算调整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2024年1-7月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扎实开展全市“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落实区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辖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区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8.1%,比上年同期下降1.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8亿元,其中年初预算安排的支出34.9亿元,完成预算的54.5%,同口径比上年同期下降2.1%。

  2.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特点

  (1)财政收入整体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需求和房地产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区内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滑,主要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税收下降明显,加上去年同期有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税款入库的政策性因素和一次性代扣代缴等大额税款影响,辖区税收出现减收。1-7月,财政收入整体呈回升向好态势,减幅逐月收窄,增收主要靠非税收入拉动,税性比为56.4%。

  从税种构成看,1-7月,增值税下降13.8%,主要是去年同期缓税入库、今年有先进制造业抵减等政策性因素影响,叠加行业龙头企业减收。企业所得税下降24.3%,主要是去年同期缓税入库、一次性代扣代缴等大额税款入库,加上今年区内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行业龙头企业减收影响。个人所得税增长13.4%,主要是今年有一次性大额股权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下降89.2%,主要是清算退税。

  从行业税收看,工业实现总税收101.0亿元,占总税收77.6%,减收7.5亿元,下降6.9%。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实现总税收8.8亿元,下降41.1%,减收6.1亿元;新材料实现总税收4.3亿元,下降32.0%,减收2.0亿元;集成电路实现总税收0.6亿元,因今年留抵退税减少,增收0.8亿元。房地产业实现总税收6.4亿元,增长47.9%,主要是入库去年年底和今年一季度土拍缴纳契税。批发零售业实现总税收8.7亿元,下降13.0%。交通运输业实现税收2.0亿元,下降5.7%。餐饮住宿业目前体量小,总税收0.2亿元,增长8.4%。

  (2)强化统筹有力保障支出

  统筹运用专项资金、债券资金、“财政+金融”等工具,优化支出结构和拓展融资渠道并重,筑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有效保障全区中心工作。

  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全面压缩非急需支出,有效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1-7月,民生支出29.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七成以上,同比增长11.2%;基本三保支出20.6亿元,支出进度58.6%;教育、社保等重点项目支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拨付企业扶持资金7.6亿元,产业扶持政策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补贴研发费用等方式,直接支持企业研发和生产,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直达资金更加快享。1-7月,共收到中央直达资金1.4亿元,支出进度为59.0%。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的原则,转变原有“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直达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义务教育、乡村振兴、就业补助和困难群众救助补助等项目。强化资金实时监控,加快直达资金下达、分配和使用进度,提高拨付精准度和使用效益,确保直达资金惠企利民,兜牢民生底线。

  向上争取更加精准。专项资金方面,积极争取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教育、涉农、市政等领域市级竞争性分配资金。截至7月,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亿元(含中央直达资金),有力保障民生等事业发展。政策性基金方面,运用市级增信基金、应急还贷资金、技术创新基金、供应链协作基金等工具,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支持我区重点产业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特别国债方面,截至7月,我区已争取到两批4个项目增发国债资金0.5亿元,有力支持辖区民生工程和产业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债券方面,2024年已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23.4亿元,其中:一般债1.4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及教育等项目;专项债22.0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士兰集科集成电路产线项目。

  (3)财政收支仍处于紧平衡

  一是收入方面,当前辖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增长,但经济基础仍需巩固,财税增收压力增大。同时,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和市区新一轮土地出让收支体制调整,政府性基金财力也相应减少。二是支出方面,三保及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偿债支出、产业扶持、民生和重点项目等支出需求刚性增长。财政收支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收入14.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70.0 %,主要是上年土地出让收入余款入库。

  基金预算支出66.6亿元,其中年初本级预算安排的支出6.2亿元,完成年初本级预算的57.4%。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37.5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为0。

  二、2024年财政收支预算调整情况

  根据1-7月财政收支完成情况,综合考虑年度经济形势及土地出让、机构改革等实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规定,现向本次常务委员会提出全区财政预算调整方案。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调整情况

  1.收入预算

  区级财政收入由年初预算的43.4亿元调整为41.8亿元,减少1.6亿元,调减3.7%,增长比例由年初预算的5.5%调整为1.5%。

  2.支出预算

  财政支出由年初预算的66.8亿元调整为76.5亿元,增加9.7亿元,调增14.6%,主要是增加一般债安排的支出1.4亿元、上年结转结余支出5.1亿元及根据财力情况调整相关支出。其中调整幅度超过年初预算10%的科目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由年初预算的9.0亿元调整为10.1亿元,增加1.1亿元,调增12.1%。

  (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由年初预算的1.2亿元调整为1.9亿元,增加0.7亿元,调增61.3%。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年初预算的7.2亿元调整为7.9亿元,增加0.7亿元,调增10.1%。

  (4)城乡社区支出由年初预算的5.4亿元调整为8.0亿元,增加2.6亿元,调增47.6%。

  (5)农林水支出由年初预算的0.9亿元调整为2.2亿元,增加1.3亿元,调增136.4%。

  (6)交通运输支出由年初预算的0.2亿元调整为0.4亿元,增加0.2亿元,调增85.6%。

  (7)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由年初预算的5.2亿元调整为6.6亿元,增加1.4亿元,调增27.1%。

  (8)援助其他地区支出由年初预算的0.2亿元调整为0.2亿元,减少200万元,调减11.2%。

  (9)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由年初预算的0.2亿元调整为0.4亿元,增加0.2亿元,调增175.2%。

  (10)住房保障支出由年初预算的0.7亿元调整为0.8亿元,增加0.1亿元,调增12.9%。

  (11)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由年初预算的1.2亿元调整为1.7亿元,增加0.5亿元,调增38.5%。

  3.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由年初预算的0.8亿元调整为6.0亿元,增加5.2亿元,调整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0。

  4.调整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调整后,区级财政收入预算41.8亿元,加市财政体制净补助14.3亿元,调入资金14.1亿元(其中: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6.0亿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8.0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0.1亿元),一般债转贷收入1.4亿元,上年结余5.0亿元,累计财力合计76.6亿元;区级财政支出安排76.5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宁夏)安排0.1亿元,支出合计76.6亿元;收支相抵,结余为0。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调整情况

  1.收入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由年初预算的20.6亿元调整为23.5亿元,增加2.8亿元,调增13.7%,主要是结合房地产市场按实际拍卖地块重新调整收入。

  2.支出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由年初预算的11.2亿元调整为36.8亿元,增加25.6亿元,调增228.1%,主要是增加专项债务安排的支出24.0亿元,以及根据收入情况和上解支出情况调整支出。

  3.调整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区调整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5亿元,加上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4.0亿元,上年结余2.7亿元,收入合计50.2亿元。

  全区调整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6.8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5.4亿元,调出资金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亿元,支出合计50.2亿元。收支对抵,年终结余为0。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调整情况

  调整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1亿元,全部调出补充一般公共预算财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为0,收支对抵,年终结余为0。

  (四)债务调整情况

  2024年债务收入新增25.4亿元,其中一般债1.4亿元,专项债24.0亿元,相应安排债务支出25.4亿元,其中一般债用于教育、安置房等海沧新城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债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士兰集科集成电路产线项目等。

  调整后,2024年底债务余额91.4亿元,其中一般债16.0亿元,专项债71.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8亿元。

  以上三本预算收支调整均不含执行中下达上级转移支付。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一)着力稳运行,强化财政综合统筹能力

  一是在收入组织谋划上下功夫。夯实财税增收基础。一方面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和纾困减负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引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提升投融资意识,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工具,做实做细项目储备,最大限度争取专项借款、上级专款、中央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和上级政策支持。提前谋划建设资金。增强工作主动性,细化未来三年地块出让安排,储备谋划可出让商住地块,力求与财政投资项目支出达成基本平衡。

  二是在优化支出结构上下功夫。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奢靡,把过紧日子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继续压缩非急非刚性支出,做到“小钱小气”,勤俭办一切事业;全力保障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大钱大方”,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政策和资金主要保障“三保”、科技创新、重大招商、有效投资等方面,剩余资金需求按“财政+金融”理念,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对社会资本的撬动,支持项目建设。加强降本增效激励约束,强化大型会议、赛事、文艺活动、展会等事前评估和成本管控,优先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活动。

  三是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下功夫。强化资金绩效理念,做实预算绩效管理,增强财政资金和政策效能,花小钱办大事。做好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优化全区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政策跨领域协同,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对照“3+1+1”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链式”和“集群式”思维跨部门整合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支持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二)聚力促改革,对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思路,大力拓宽筹资渠道。结合新一轮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体制,持续探索符合海沧区的EOD、REITS、PPP、特许经营权、片区综合开发等投融资模式,重点推动天竺山、停车资源等项目先行先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辖区建设和发展。

  二是探索存量资产资源盘活。持续推动政府、国有企业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去化,打通“资产-资源-资本”转化路径,重点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政府保障性住房、国有企业闲置厂房、办公楼等资产盘活,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形成资产资源与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三是压实责任推进综合改革。落实台湾居民个税补贴政策。持续做好政策解读、申报指导等各项工作,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至台湾居民个人。继续谋划综改第二批授权清单事项,争取“涉台合作区所得税税率优惠”事项获得上级更大支持,助力我区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

  四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用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基金实质招商,打造“基金+产业+投资”,发挥产业引导母基金作用,督促子基金完成基金返投,特别是投向中早期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做大资本招商,助力产业发展。

  五是持续推进国企深化改革。推动国企开拓新赛道,在提升企业原有业务板块盈利能力的同时,挖潜盘活优质国有资源、资产和业务,寻找新的造血点。通过增资扩股、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寻找央企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精准对接、优势互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新的动能、新的气象。

  (三)加力防风险,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是强化财会监督管理。落实落细预算约束,健全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做好人大、审计和财会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举一反三,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一体推进,加强财经纪律刚性约束,强化震慑,提高财会监督实效。聚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财税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风险防控。厘清扶持边界,重点清理违规返税、异地引税。同时转变扶持方式,严肃财经纪律。

  二是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始终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落实“三保”主体责任,优先使用稳定可靠的经常性财力安排“三保”支出。持续开展库款动态监测分析,加强“三保”支出审核和风险研判,确保财政自身运行可持续。要强化过紧日子监督,与人大、审计和财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管理。对突击花钱、大手大脚、造成财政资金浪费的将予以追责。

  三是加强系统性风险防控。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完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建立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确保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防范区属国企债务风险,督促国企运用发展的方法、市场的手段,推动资产资源盘活、风险缓释出清,去化降债,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瞄定目标全力拼、只争朝夕加油干,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强化问题和目标导向,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的问题,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推动海沧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为厦门探索试验探路先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海沧力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下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