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高新技术成果再传捷报
截至2024年,海沧区
有效期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以下简称“国高企业”)
总数达539家
较2023年净增73家
占全市比重提升至11.38%
近三年占比实现逐年增长
规上国高企业完成产值852.6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提升至41.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
处于核心地位
国高企业数量和发展质量
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实力的
关键指标
大美海沧 陈志强/摄影
为何它们
能在海沧区“遍地开花”
规模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
又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海沧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以“保姆式”服务赋能企业创新的生动实践。
01
政策叠加+精准培育
打造创新生态“强磁场”
海沧区始终坚持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构建“科技+产业+人才”
立体化政策体系
通过研发投入奖励、载体建设补贴、人才引进支持等叠加政策,2024年累计投入超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51.5亿元,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强劲。
针对国高企业培育
海沧区建立动态管理后备库
2024年
累计动态管理216家入库企业
推动国高企业数量实现稳步增长
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通过联合街道开展多轮走访动员,发动企业认定,全年举办政策培训会3场,覆盖企业超百家。
安排专人驻点辅导企业完成申报,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梯次培育机制,累计服务48家企业完成材料提交。
专家辅导沙迪克(厦门)有限公司完成申报
02
链式服务+资源集聚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
海沧区抢抓契机
加快推进“智改数转”专项支持
培育一批转型示范项目和典型场景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
2024年以来实施82个数字化转型改造项目,支持引导安井、瑞尔特、通达、大博医疗等重点企业带头转型;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厂,其中法拉电子、远海集装箱码头入选全国5G工厂名录。
安井自动化产线(资料图)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全年孵化校企合作项目50余个,促成技术对接超20项。
创新载体建设同步提速,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累计建成各级创新载体139家,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与万泰沧海共建学会服务站
03
需求导向+贴心服务
跑出科创赋能“加速度”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
海沧区创新建立科技攻关
“张榜招帅、揭榜挂帅”机制
每月举办技术对接会,精准匹配科研供需资源。通过“一企一策”服务,助力安捷利美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艾德生物和厦钨新能源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重磅荣誉;宏发工业机器人、艾思欧标准砂等2家企业入选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安捷利美维(企业供图)
2024年
海沧区研发投入强度达5.09%
远高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工业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4月21日,厦门安国腾新材料有限公司、厦门市松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各竞得一块海沧区工业用地,海沧区国高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产业办靠前服务,为国高企业取得工业用地全流程指导、保障,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这背后是海沧区各部门紧密联动,落实“八办”机制,区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协调指导,为企业增资扩产项目落地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闭环服务保障。
从政策扶持到资源集聚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优化
海沧区以“营商”促“赢商”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随着首登“全国创新百强区”
海沧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
以更优环境、更强动能
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