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蒸法非织造布,是一种集纸张、薄膜和布料的优点于一身的新材料,强韧、轻便、耐老化,是高端医疗防护、特种包装等领域的“材料之王”。过去,这项技术因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难以量产等原因,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直到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盛新材”)出现,这一长达60年的独家技术垄断局面终于被打破。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盛新材已从当初不起眼的微小企业,成长为我国首家、全球第二家掌握闪蒸法非织造布全套量产级工艺的生产制造商。据了解,伴随位于厦门海沧区的当盛产业园的投入使用,当盛新材已拥有年产万吨的技术实力及迈向百亿产业集群新征程的决心。
01
攻克“卡脖子” 技术
站上产业“C”位
无菌,是医疗包装的底线要求,通常采用闪蒸法非织造布材料包装。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高端病毒防护材料和世界公认的高端医疗器械最终灭菌医疗包装材料,兼具高性能防护病毒、生化阻隔效果。过去,该材料生产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一家企业垄断,国内需求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更存在供应链“断供”的风险。
2010年,已是上市公司董事之一的罗章生毅然辞职,选择二次创业,还将目光锁定在半个多世纪都无人突破的闪蒸法非织造布技术上。“你们别小看了这一卷卷纸,做出它们可不容易,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据罗章生介绍,闪蒸纺丝又称瞬时纺丝,是利用高温高压使纺丝液快速喷出、溶剂急剧挥发后溶质固化成超细纤维,处理不当就有爆炸等危险,“我们深知其中的艰难,但这是国家所需,也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知难而上!”
没有先例可循,罗章生就和团队查阅各类公开资料,同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反复试错。据罗章生回忆,在近十年的研发过程中,他带着团队进行了上万次实验,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再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突破。
2016年,罗章生的实验装置中终于喷出的第一束超细纤维,实现了该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2016年底,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仅用一年,便实现吨级量产。2019年,当盛新材建成了国内首条闪蒸法产业化生产线,其产品经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等专家组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实现了这项技术的突破,再也不怕被‘卡脖子’了。”罗章生欣喜地说。
据了解,经过多年研究,当盛新材的产品,在强韧性、透气性、阻隔性、防水性等多项关键性能表现优异,目前公司相关产品已经通过欧盟EN14126、REACH法规、美国FDA、中国医疗行业ISO13485等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并取得相关证书。
在此基础上,当盛新材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原位染色闪蒸非织造布。日前,该产品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上亮相。据厦门当盛技术总监朱倩沁介绍,该产品通过将彩色分子直接嵌入原生纤维,实现分子级着色,从而保证了材料性能的完整性,这也为行业向高端化、功能化、绿色化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希望让每一根微纳纤维从‘出生’起就自带‘中国色’,推动中国材料从替代走向引领。”厦门当盛技术总监朱倩沁表示。
02
拓宽应用场景
让中国人也能用上好材料
走进位于厦门海沧区的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盛新材”)的展厅,不仅可以看见用闪蒸法非织造布材料制成的医疗包装袋、防护服,也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地毯、雨伞、书包、鞋帽、服饰等兼具轻便、耐用的文创产品。闪蒸法非织造布之所以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得益于当盛新材产能的不断扩大。
据当盛新材副总经理朱慧飞介绍,闪蒸法非织造布集合纸张、薄膜和布料的优点于一身,质地坚韧,不易老化、发黄、变脆,是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一种基础原材料。然而过去这些材料都只能依赖进口,价格也比较昂贵,因此早前绝大部分的闪蒸法非织造布都是用在医疗包装和防护用品上。
2016年当盛新材成立后,凭借闪蒸法纺制聚烯烃超细纤维的关键技术基础——“瞬间释压原理”,设计出了医疗灭菌包装材料的专用生产线,满足了医疗灭菌包装的高要求。据了解,目前,当盛新材的产品不仅进入国内多个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当盛新材生产的闪蒸法非织造布系列产品Dawnsens®、Dysan®、Rowelk®、迪森纸®等也在保障国家战略应急储备物资和医疗器械核心包装材料的供应链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扩大医疗领域客户的同时,当盛新材也在积极探索其他应用领域,试图将这种超细纤维材料用于更多新市场。据了解,伴随当盛产业园区一、二期厂房投入使用,当盛新材的年产量逐年攀升,预计年产量可突破10万吨,这为其拓展下游应用提供了基础。据介绍,当盛新材生产的闪蒸法特种材料已被多个细分领域企业采用,终端应用涵盖医疗包装、健康防护、工业包装、印刷标签、农业地膜、冷链运输隔热包装、建筑围护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们也根据自己材料特性,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朱慧飞表示,目前,公司已独立开发了冲锋衣、机器人防护、新能源汽车防护、宠物用品等多个新产品,同时还结合厦门文旅创意产业优势,探索科技创新与文创产品的融合,推动公司产品在鞋服、玩具、旅游文创等领域的应用。
“在满足国内战略应急储备物资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用上这样的好材料。”朱慧飞表示,未来,当盛新材也将加大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从而扩大在海外市场的声量。
03
双向奔赴
迈向百亿产业集群新征程
从实验室的一束纤维,到万吨级产业园的宏伟蓝图;从高端医疗防护服,到国家战略应急物资的保障支撑……当盛新材的成长之路,既是企业家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是海沧区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携手共赢的生动实践。
“闪蒸法非织造布生产技术是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连设备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从开始生产,到最终产品出来,整个生产线长达几百米,设备不可随意搬动。”朱慧飞解释,由于闪蒸法非织造布生产的特性,需要成片厂房用于放置当盛新材自主研发的设备。“当盛新材创立初期,只是一家小微企业,但海沧区委、区政府却十分看好我们,主动将我们引进海沧落地,还为我们提供了大片土地用于厂房建设。”朱慧飞感慨,这一路走来,海沧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当盛保姆式的服务,才让当盛完成了从微不足道到如今拥有了年产十万吨的底气。
“有了自己的产业园,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朱慧飞表示,产业园将原本分散的人员集中在了一起,不仅方便管理,快速反应,还加速了公司创新发展的脚步。据了解,当盛新材当前已拥有100多项专利,可为客户提供从生产到检测一站式服务。同时,当盛新材还与东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大专院校,以及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合作,助力行业技术革新发展。
从破解技术垄断,到站上全球产业“c”位,当盛新材料的发展印证了地方政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至关重要性。据了解,在海沧区全方位的帮扶下,当盛新材料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目前当盛产业园拥有建设面积超10万平方米,园区内一、二期厂房已全部投入使用,形成了现代化生产基地。近三年来,当盛新材业绩稳步增长,产能也开始由千吨级向万吨级迈进。这不仅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供应能力,更吸引了上下游企业聚集,预计可带动形成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先进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海沧乃至厦门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