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区“十一五”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日期:2006-10-12 18:36 字号: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对于增加税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区“三新”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厦门市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厦门海沧区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海沧区第三产业“十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城市服务功能有所提升。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占GDP比重达14.3%,全区运输能力、通信能力大为增强,村村通公路进展顺利,固定电话用户43670户(小灵通用户646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个人用户5276户、企业用户867户。交通邮电实现增加值8.27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4.67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45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34887人。

(二)新兴第三产业具有一定基础。港口业得到发展,现已建成5个万吨级泊位(其中10万吨级1个),在建的万吨泊位10个(其中10万吨以上的4个),海沧港的货物吞吐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1218.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10万标箱。房地产业带动零售、餐饮、交通、居民服务业发展,2001~2005年,新开工面积1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04.6万平方米,未来海岸成为国家建设部示范小区。旅游方面,天竺山森林公园、日月谷温泉度假村、东方高尔夫、慈济东宫、野生动物园等开始成为厦门岛外引人注目的旅游景点。

(三)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先后引进北师大附属学校、外国语学校海沧分校,改建了新阳中学、东孚卫生院等,新建公共卫生大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港学校,调整整合教育布局,建设娱乐城文化馆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存在问题:我区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显得相当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三产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规模小,三产发展的空间有限,形不成规模优势;三产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依赖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物流业等行业潜力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等新兴三产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业基础薄弱,传统第三产业的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水平低、规模小、布局零散;整个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二、“十一五”期间海沧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

2003底经过区划调整,海沧正式成立行政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随着“三新”建设的全面启动,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机遇。

1、体制优势。海沧是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区内还有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具有投资区灵活高效的开发建设机制和行政区规范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双重优势。

2、经济基础。2005年我区工业产值已达46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1.4%,跟生产配套的服务业需要加速跟进,新市区的建设、镇改街、村改居的推进,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3、良好的区位优势。有条件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我区三面临海,位于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处于闽南金三角的突出部,是珠三角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连接点之一,东望本岛、西连漳州,是厦门城市副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工业区、港区和新城区,随着厦漳泉城市联盟宣言》的签订,海沧联结辐射漳州和泉州的区位功能将更加凸显

4、良好自然条件。海沧拥有26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有10公里的深水岸线,可建30多个万吨泊位,天然的深水良港资源,为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沧港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布局中的集装箱干线港。天竺山森林资源、东孚的温泉资源以及周边的岛屿资源,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5、宏观政策环境。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第三产业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对保留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土地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将予以倾斜。

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委关于建设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区委关于建设新工业区、新港区、新市区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海沧台商投资区灵活高效的开发管理机制和海沧行政区规范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突出区域特点,把我建成功能齐全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新市区以及资金、人才的集散地。

()基本原则。

1、坚持加发展的原则。第三产业的增速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速,现代物流、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要快于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2、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迅速扩大第三产业总量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3、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发展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强的行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

4、坚持依靠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原则。继续深化服务体制、科技教育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加速建设市场体系、城乡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扩大投资渠道。强化第三产业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办第三产业。

5、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加快教育培训、科研、设计、文化、体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社会福利等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适应国际竞争的第三产业主体。

()总体目标。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的总量、素质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增强,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全面、快捷、优质的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初步实现第三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总量目标: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继续大幅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2%,年均递增26%。

——就业目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港口物流、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分之以上。形成为生产、生活和管理提供多功能、开放式、社会化的服务网络。

——市场化目标:市场竞争机制明显增强,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较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三、期间第三产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从海沧实际出发,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拓宽领域、提高水平为重点,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构筑与工业区港区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体系和适度超前的基础性服务体系,大力拓展港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开发、房地产、医疗服务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一)生产性服务业

1、交通运输物流业

完善交通设施,增强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本着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期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增强运输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增加值年均递增27.6%,到2010年,达到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