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区“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专项规划
日期:2021-11-05 17:02 来源 :海沧区建设局 字号:
1.背景分析

1.1 基本概况

海沧区位于厦门市本岛的西面,西与漳州接壤,北与集美相连,东南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海沧区下辖海沧、新阳两个街道办及东孚镇共30个行政村及海发、海沧两个居委会,另有海沧农场、第一农场、天竺山林场等三个国有农林场,面积173.6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

1.2 历史沿革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海沧台商投资区,开发面积为100平方公里。1994年7月,国务院明确海沧全部交由厦门市进行开发,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1998年9月25日《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条例》获厦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确定市政府在投资区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为主负责海沧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厦门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办公室也由海沧投资区管委会管理。

2003年厦门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杏林区更名海沧区并迁址海沧办公,同时保留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建制,开发范围拓展到东孚镇。

海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由一个单纯的投资区成为一个功能综合的新城区,海沧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1.3 发展机遇

目前海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久前连战和宋楚瑜先后成功访问大陆,二岸关系出现向好的趋势;围绕福建省委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厦门市委争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将海沧建设成为厦门市城市副中心、海沧港作为厦门湾组合港的重要集装箱枢纽港的定位;两桥收费改革,厦门港成为国家区港联动试点等有力条件;为海沧加速建设成为厦门市的新工业区、新港区、新市区提供了新的契机。以上因素都为海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厦漳泉城市联盟和城市发展走廊的呼之欲出,海沧必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海沧的城市建设也必将随之得到很大的发展。

1.4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基本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海沧的经济繁荣和城市的美化,还关系到海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稳定发展,同时,基础设施的配套发展,将进一步改善海沧区的投资环境,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造海沧区的现代化新形象。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将大大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的制度创新,加快服务业的信息化步伐,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稳定的政策环境,美化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和“重要器官”,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及土地价值起到推动、提升作用。因此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土地利用之前,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作为土地开发的前奏。

随着海沧的快速发展,其在厦门市乃至厦漳泉城市走廊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海沧将成为其中开发建设的最主要区域之一。海沧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是这一发展的首要步骤和决定性因素。

2.海沧区基础设施现状及SWOT分析

现海沧区基础设施分布和建设安排的原则是本着“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通过对海沧的发展的宏观把握,将基础设施落实到最适合的位置。但近几年海沧经济突飞猛进,海沧目前的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这与海沧的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同时也会对海沧的今后发展产生制约。

2.1 港口码头现状

区内现有海沧、嵩屿港区共有生产性泊位8个,其中深水泊位6个,码头岸线1908米,综合通过能力1527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60万TUE,2003年实际货物吞吐量808.6万吨,其中外贸货物555.3万吨,集装箱57.9万TUE。嵩屿港区建有博坦油码头和嵩屿电厂煤码头,综合通过能力790万吨,2003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202.6万吨,是厦门的主要能源进口港区。海沧港区建有2#、3#集装箱深水专业化泊位和10#液体化工品泊位,综合通过能力737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60万TUE,2003年实际货物吞吐量606万吨,其中集装箱57.9万TUE。

2.2 铁路运输现状

海沧区内有鹰厦铁路通过,另有海沧铁路支线进入港区,海沧铁路支线为单线I级铁路,区内设有海沧和东孚二个车站,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

2.3 道路交通现状

规划区内已竣工近百公里的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路网的重要框架已基本形成。

其中已建成的马青路、翁角路与孚莲路作为本区域目前的主要对外交通网络,通过海沧大桥、新阳大桥等与厦门本岛、杏林、漳州角美和东孚324国道相通;已建成的兴港路、海新路、角嵩路、建港路和南海一路等主干道沟通区内港区、南部工业区、新市区和新阳工业区等到各分区。

海沧新市区现有钟林路、沧虹路、沧林路、海裕路、滨湖北路等主干道和一系列次干道和支路形成海沧生活区较为完整的道路网络。而新阳(东)工业区沿翁角路也建设了相应的次干道和支路,如霞飞路、阳光路、新光路、新美路、新景路等,呈方格网形态,为已开发建设场地提供了较为便捷出行通道。

海沧大道及其延长段,作为厦门岛外滨海大道的起始段,从嵩屿建港路至吴冠马青路段,已基本实现通车,初步勾画出海沧新市区的轮廓。

2.4 给水工程现状

海沧区供水水源除了东孚水厂由溪头水库供应外,绝大部分由区外九龙江北溪输入。

目前区内供水主要由区外杏林水厂和区内东孚水厂(0.3万m3/d提供。南部PTA及电厂的工业用原水主要由位于东瑶的PTA原水泵站(泵站规模为6.0 万m3/d)及电厂原水泵站(泵站规模为2.0万m3/d)供应。

区内已竣工给水管道约180公里(其中原水管道约43.5公里),另有5公里的给水管道正待实施。

2.5 排水工程现状

一期日处理规模为10万m3(现处理量为3.0万m3/d)的海沧污水处理厂已于199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区内已建成的污水泵站主要有位于新阳东区的厦新(0.62m3/d)、柯达(2.5万m3/d)、烟厂(1.5万m3/d)、新阳污水总泵站(现状规模4.3万m3/d,远期规模6.2万m3/d);位于东孚莲花村的垃圾填埋场排污管道的配套提升泵站(泵站规模为1.6万m3/d)刚施工完毕,位于新市区的生活区污水泵站一期工程(泵站规模为4.3万m3/d)正计划实施。

区内已竣工污水管道约120公里(其中压力管道约43.5公里),雨水管(渠)约100公里

2.6 海水及再生水利用现状

海水利用目前主要是嵩屿电厂,主要用于冷却水。

再生水利用方面目前无完善的再生水厂,部分工业内部循环使用冷却水。

2.7 供热工程现状

区内尚无集中供热设施,现有热力工程主要为企业内部自设锅炉供热,企业余热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嵩屿电厂、翔露石化等)。

目前,为新阳片区企业供热的新阳热电厂正在筹建中,部分配套管线也在实施中。

2.8 电力工程现状

目前,嵩屿电厂一期2台300MW发电机组已建成投产;220kV钟山变电站一期2台120MVA变压器也已投运,220kV鼎美变电站一期180MVA已于7月5日投运;全区建成110kV变电站7座,分别为柯达变电站(2×31.5MVA)、新阳变电站(3×31.5MVA)、厦顺变电站(20+31.5MVA)、翔鹭变电站(31.5+35MVA)、翔鹭PTA变电站(2×31.5MVA)、贞庵变电站(2×31.5MVA)和温厝变电站(2×40MVA);

区内已建成的220kV架空线路共105.6公里;已建成的110kV架空线路共66.2公里,已建成110kV电缆线路1.2公里。

2.9 通信工程现状

目前,全区共建成邮电支局4座,分别为东孚邮电支局、新阳邮电支局、石塘邮电支局和锦里邮电支局;建成电信模块局10座,分别为一农模块局、鼎美模块局、陈井模块局、霞阳模块局、吴冠模块局、排头模块局、出口加工区模块局、嵩屿模块局、海沧模块局和青礁模块局。

另外,区内已建各主要道路下均已铺设通信管道。

2.10 燃气工程现状

相对于海沧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沧的燃气事业有些滞后。目前,区内居民主要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区内现已建成瓶组站二座,位于海福广场和未来海岸附近,可分别供应200户使用;已建成LPG气化站一座,供气规模为60m3/d;另外霞飞路和海沧大道下已铺设部分中压燃气管道。

2.11 人防工程现状

与海沧区用地开发规模相比较,区内人防工程建设相对落后,目前主要结合民用建筑建造人防工程,全区已建人防工程建筑面积28497平方米(使用面积24892平方米,掩蔽面积20815平方米),以防空地下室为主,其中包括坑(地)道工事、隧道工程。按全区家庭户(人数)92893人计算,不考虑战时、应急疏散因素,我区人均使用面积0.27平方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目前,海沧区共拥有防空专设警报器11台,主要集中在新市区和港区,警报的音响覆盖率为35%左右,主要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75%左右,警报音响覆盖率偏低。

2.12 防洪防潮工程现状

区内现状水系众多,东孚片区北部山体及蔡尖尾山流域建有水库多座,对现状用地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保护作用。

已开发片区主要排洪渠道如新阳1#、3#、5#排洪沟、新市区2#排洪沟、东孚片区浦头溪、过芸溪上游支渠部分渠段已建成;南部工业区2#排洪沟支渠、1#排洪沟主沟也已基本形成。

区内现有海堤主要有马銮海堤、海沧海堤及水头、东屿海堤。其中马銮海堤、海沧海堤在1996年大潮汛后均进行了加高加固,使堤防抗御台风海潮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另外,采用海堤与城市道路、滨海绿地相结合的海沧大道目前已建成。

2.13 消防工程现状

海沧区消防救灾工作主要由厦门市消防支队下属海沧消防站(10中队)和新阳消防站(15中队)承担。现有消防站存在布局不合理、人员不够、责任区范围过大等情况,不能有效保障责任区消防安全;现有消防装备力量不足,无法适应城市的消防安全要求。

2.14 环卫工程现状

现有的东孚垃圾填埋场已基本填满,现正进行扩容工程建设,扩容后可再使用2~3年。区内环卫站一处。全区环卫员工共165人,现有环卫设施主要有水冲式公厕8座,清洁楼5座,垃圾转运车26部,人力三轮收集车300多辆,另有吸粪车、扫路车、高压清洁车、管道疏通车等,环卫工人约700人(以上数据不包括农村环卫力量)。

2.15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SWOT分析

2.15.1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海沧,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的突出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连接点,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腹地。

2)快速发展的经济

1995年海沧投资区第一家工业企业投产以来,海沧的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到2005年,初步预算实现生产总值164.9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36.1%;工业总产值464.09亿元,年均递增38.4%;财政总收入14.24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5.68亿元,国民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海沧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3)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海沧区具备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现在:

◆港口与海运

海沧港区是厦门港重要的港区,规划建设40个万吨级泊位,已建成5万吨级集装箱和2万吨级杂货泊位及专用油、煤码头和化工码头,开通8条国际远洋干线和众多支线及内支线。

◆航空运输

厦门空港是华东地区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已开辟国内外航线121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12条。

◆铁路和公路运输

区内建有海沧铁路,通过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联接。已建成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100多公里,与区外福厦漳高速公路、319国道、324国道相连。

4)水电供应相对充足

目前,嵩屿电厂一期2台300MW发电机组已建成投产;220kV钟山变电站一期2台120MVA变压器也已投运,220kV鼎美变电站一期180MVA已于7月5日投运;全区建成110kV变电站7座,分别为柯达变电站、新阳变电站、厦顺变电站、翔鹭变电站、翔鹭PTA变电站、贞庵变电站和温厝变电站。

海沧区供水水源除了东孚水厂由溪头水库供应外,绝大部分由区外九龙江北溪输入。目前区内供水主要由区外杏林水厂和区内东孚水厂(0.3万m3/d)提供。南部PTA及电厂的工业用原水主要由位于东瑶的PTA原水泵站(泵站规模为6.0 万m3/d)及电厂原水泵站(泵站规模为2.0万m3/d)供应。

2.15.2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劣势

海沧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以工业区和投资区的角色定位来开发建设,但是由于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展开和近几年岛外的快速发展,使得海沧逐渐形成了居住生活区的快速发展,而显现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劣势主要体现在:

1)整体框架没有完全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整体框架没有完全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某些重大基础设施缺乏,需要依靠其它分区供应。对外联系通道不够畅通快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扩张。

2)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不同步,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3)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海沧区现状电力通信架空线路分布散乱,影响土地开发利用,而且严重破坏城市的景观空间。

4)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没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较多。

2.15.3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机遇

海沧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区域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已逐步明确,石化、机械、电子及港口物流等大型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海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不久前连战和宋楚瑜先后成功访问大陆,二岸关系出现向好的趋势;围绕福建省委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市委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海沧区委和区政府提出将海沧建设成为厦门市城市副中心、海沧港作为厦门湾组合港的重要集装箱枢纽港的定位,构筑“新工业区、新港区、新市区”三新框架等等因素都为海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厦漳泉城市联盟和城市发展走廊的呼之欲出,海沧必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海沧的城市建设也必将随之得到很大的发展。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体现在:

1)国家及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厦门市都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已经出台。

2001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四十三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这个政策的实施,有效的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2)基础设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基本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沧区规划走“先建城,次聚人,再招商,后兴市与后立业为引导”的城市化道路。因此,海沧区应该先建城,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一是基础设施的配套发展,将进一步改善海沧区的投资环境,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造海沧区的现代化新形象。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将大大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的制度创新,加快服务业的信息化步伐,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稳定的政策环境,美化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解决人口大区的就业困难,保持社会稳定。

3)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巨大

受历史及地理因素影响,海沧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但是,这同时也是海沧区发展基础设施的机遇。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海沧区的水电管网、气热管网、道路网,并加强海沧区的环卫设施,推进海沧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海沧区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2.15.4  海沧区基础设施的挑战

1)如何扩大融资渠道

由于海沧区相对岛内城区经济底子较薄,而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资金巨大,资金不平衡和资金缺口大一直是推进海沧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海沧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越来越多,如何协调市政府和区政府之间的投资比例以及区政府如何扩大融资渠道都是海沧区“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如何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在海沧区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断增加。但是如何通过行政、法律或者监督手段来控制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是海沧区“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另一项主要挑战。

3)如何加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厦门市政府及海沧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厦门市政府和海沧区政府要进行协调。首先是厦门市政府和海沧区政府所选择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要保持一致,以免出现重复建设及资金浪费等现象。其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问题要协调。最后还涉及到基础设施的管理分权问题,厦门市政府和海沧区政府要确定分权范围,明确本政府的管辖内容,以免出现权责不清、无人管理等情况。

 

2.1  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的SWOT综合分析

优势

Strength

1、地理位置优势

2、快速发展的经济

3、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4、水电供应相对充足

劣势

Weakness

1、整体框架没有完全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4、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机遇Opportunity

 

1、海峡两岸形势趋好

2、国家及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基础设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4、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巨大

挑战

Threatness

1、如何扩大融资渠道?

2、如何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

3、如何加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3.海沧区“十一五”基础设施规划背景

3.1  海沧区“十一五”人口规模预测

目前海沧人口主要由农村人口、暂住人口、城市居民等三个部分组成。据统计,2005年海沧区内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含东孚)合计为15.5万人。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市海沧区分区规划,结合海沧实际情况对海沧区“十一五”末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1)趋势外推法

低方案:

取人口自然增长率8‰;每年人口机械增长为2万人;基期2005年15.5万人,预测“十一五”规划末期,总人口26.1万人。

高方案:

取人口自然增长率10‰;每年人口机械增长为4万人;基期2005年15.5万人,预测“十一五”规划末期,总人口36.3万人。

2)就业规模法

依据国际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测算城市就业人口。

厦门市2004年人均GDP为60178元,预测今后5年内年均增长7%(保守)15%(乐观),则推算到2010年厦门人均GDP为90311元139195元,海沧“十一五”末生产总值预计达360亿元,则2010年海沧人口为:360亿元/(90311139295)元=25.939.9万人。

在综合分析上述两种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规划预测,到“十一五”末海沧区人口为2540万人,其中新阳片区及蔡尖尾山片区917万人,南部各片区(包括海沧港区、南部工业区、海沧新市区)合计为1318万人,东孚片区人口35万人。

3.2海沧区“十一五”经济及主要产业规划

3.2.1主要经济指标

根据有关资料初步确定,海沧“十一五”末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宏观调节指标是:

1)GDP年均增长17%,生产总值达到362亿元;

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79.5:20.2;

3)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

4)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0%,达到68亿美元。

3.2.2主导产业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海沧已初步形成化工、电子、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海沧仍将主要围绕上述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建设:

1)以石化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海沧南部工业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石化产业基地。石化产业紧紧围绕以PX项目为龙头的芳烃产业链,重点做好PX项目及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国际、国内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优势的聚酯系列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提升海沧石化基地在国家石化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2)电子产业以厦新电子为依托,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发展通信、计算机、数码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夏新电子二期、法拉电子等项目的建设,加大力度引进计算机及外围设备、数码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项目,推进产业化、规模化,争取建成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重点是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数码照相机等技术,争取培育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到海沧投资建厂,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电子产业集群。

3)机械产业以金龙旅行车、正新轮胎、厦船重工、钢宇等为龙头,利用海沧港岸线优势,发展汽车、造船、运动器械、游艇制造、精密加工等机械产业。

3.3 相关片区规划

3.3.1  工业区及主要厂房布局

1)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沧北部新阳、东孚工业区和南部工业区。新阳、东孚工业区主要发展电子、机械为主导的产业及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以一类工业为主,规划在第一农场范围内建设高科技研发区,东孚工业区可适当发展一些二类工业,但必须严格限制有水污染的工业企业进驻。南部工业区主要是发展以石化为主导的大型临港工业。规划全区工业用地共30.99平方公里。

2)通用厂房规划用地面积440公顷,建筑面积512 .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新阳西区、东孚工业区二期、出口加工区及一农片区。计划分三期实施:

1)一期完成新阳片区55.2公顷、出口加工区19.4公顷、东孚37公顷用地厂房建设,占地面积111.6公顷,建筑面积167.4万平方米;

2)二期完成东孚片区67.5公顷及出口加工区23.6公顷用地厂房建设,占地面积91.1公顷,建筑面积95.7万平方米;

3)三期完成一农片区200公顷及出口加工区37.3公顷用地厂房建设,占地面积237.3公顷,建筑面积249.2公顷。

预计通用厂房静态总投资56.35亿元,预计产能150亿元。

3.3.2  生活区、商业区及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规划生活区、商业区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沧新市区和马銮生活区,在排头片区、蔡尖尾山南麓中沧组团和龙门亭组团也布置有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海沧新市区居住用地主要是在内湖周围和海边进行布局,其南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未来海岸”居住区为中心的大型居住社区;新阳片区居住用地主要位于片区的西北部,环绕马銮湾中心区布置;东孚片区居住用地主要位于片区东侧。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布置在新阳片区、海沧新市区和东孚片区。海沧新市区的公共设施主要围绕内湖进行布局,以区级公共设施为主;新阳片区公共设施主要布置在马銮湾西侧顶端,以市级公共设施为主;东孚片区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以目前的日月谷温泉酒店为中心,在孚莲路东侧进行布置。规划生活区、商业区及公共设施配套用地28平方公里。

3.3.3  港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海沧港区位于海沧区南端,规划建设32个万吨级泊位,目前已建成5个泊位(博坦油码头、嵩屿电厂煤码头、海沧港区2#、3#国际货柜码头和10#PTA液体化工码头),在建泊位19个(包括港务集团的嵩屿港区1#-3#集装箱泊位、海沧港区1#集装箱泊位、4#-6#多用途码头、7#煤码头、9#液体化工码头、8#宇德散杂货码头、14~22#集装箱码头),近期拟动工建设泊位3个(11#PX专用化工码头、12#海澳油码头、13#腾龙散杂货码头),开展前期准备开发建设泊位5个,分别是嵩屿港区二期3个通用集装箱泊位(4#-6#)和海沧港区23#-24#2个泊位。目前在港区北面建港路的两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仓储用地,规划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厦门主要的物流仓储中心之一。另外规划在东孚铁路编组站南侧布局一定规模的物流仓储用地。规划港区仓储物流区用地14.42平方公里,其中物流仓储用地4.45平方公里。

4.海沧区“十一五”基础设施需求预测

4.1 交通工程需求预测

4.1.1  出行总量预测

根据《厦门市岛外地区城市交通规划》(中规院,1998年9月)中的《厦门交通需求分析》分报告中预测,人均日出行率为2.74人次/人·日。各出行构成见表4.1。

 

4.1  出行目的构成

出行目的

非弹性出行

弹性

出行

出行率

(人次/人· 日)

上班

上学

派生

回家

比例

24.75%

9.0%

33.75%

32.5%

2.74

本规划直接采用其成果和结论,到2010年,海沧区人口规模将达到25~40万人,则日出行量预测见表4.2.1~4.2.2。

 

4.2.1  居民日出行量预测(低方案25万人   单位:万人次

日出行

总量

非弹性出行量

弹性

出行量

上班

上学

派生

回家

68.50

16.95

6.17

23.12

22.26

 

4.2.2  居民日出行量预测(高方案40万人    单位:万人次

日出行

总量

非弹性出行量

弹性

出行量

上班

上学

派生

回家

109.60

27.12

9.87

36.99

35.62

4.1.2交通结构

交通结构是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构成比例。《厦门市岛外地区城市交通规划》对公交发展方案和机动车发展方案分别进行测试比较。认为厦门市道路网能满足机动车高增长方案,并且建议公交采用轨道交通及公交专用道方案。

本专项规划采用其研究成果,确定的交通结构比例见表4.3。

 

 

4.3  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步行

自行车

公交

出租车

其他

合计

24.68%

25.46%

27.00%

2.51%

20.35%

100.00%

 

4.1.3机动车流量

计算机动车流量仍采用标准小汽车为计量单位(pcu)。

未来居民出行采用机动车方式的表现形式为公交、出租车和其他三种方式,则居民采用机动车出行的比例达到49.86%,即未来海沧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中将有一半居民选择机动车。日机动车车出行量达到34.15~54.65万人次。(注:由于在海沧区内部,轨道交通方式的比例不大,其交通量更多的表现为海沧与本岛间的轨道交通方式)

标准小汽车设有5座,若以80%的满载系数计,则海沧区内一天将产生8.54~13.66万pcu的机动车流量。

4.1.4货运需求

根据现状机动车流量的调查,客车和货车间比例关系表现在2∶1至3∶2左右。

这种比例关系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海沧既是厦门市副中心,也是厦门市工业主要载体,并且是厦门港口所在地,货运需求巨大。本专项规划认为客货比例关系发展趋势是货车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本专项规划客车和货车比例采用3∶2。

则货运机动车日出行量将达到5.69~9.11万pcu。

4.1.5道路需求

本次规划只核算机动车的需求。

现以小轿车为标准车,以40km/h作为主干路正常行驶的最低速度,对应的安全车头空间距离为30.4m,以车道3.75m计,则一辆标准车正常行驶所占用的面积为30.4×3.75=114m2/pcu。

在高峰小时内,在海沧区范围内将有1.71~2.73万pcu在道路上行驶(高峰小时比值系数K取12%)。则所需要的机动车空间为114m2/pcu×1.71~2.73万pcu=194.94~311.22万m2

可以认为:在理想状态下,2010年前规划的道路供给容量如果大于194.94~311.22万m2将能够满足高峰小时内机动车出行的需要。

4.1.6港口需求

根据《厦门市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06.1),“十一五”期间海沧区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从2005年的1218.8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也将由2005年的111万标箱增长到2010年的500万标箱。

4.2 给水工程需求预测

根据预测,海沧分区到2010年人口规模为25~40万人,建设用地为46~51平方公里(其中新阳片区及蔡尖尾山片区约20平方公里;包括海沧港区、南部工业区、海沧新市区的南部片区约23平方公里;东孚片区约7平方公里),以此为依据,预测2010年海沧区最高日用水量规模为32~35万m3/d,其中原水11万m3/d、再生水用量约10万m3/d,净水规模为11~14万m3/d。

4.3 排水工程需求预测

依据给水量,预测2010年海沧区平均日污水量约22~25万m3/d(含杏林和灌南工业区污水),需要扩大现有嵩屿污水处理厂规模,使之达到22~25万m3/d处理规模。

4.4 再生水与海水工程需求预测

预测2010年再生水量为10万m3/d,其中南部工业区8万m3/d,新阳工业区2万m3/d。

海水的利用主要是电厂,预计海水利用量为每年11亿m3

4.5 工业供热工程需求预测

区内有供热需求的多为生产用热力。根据海沧现有情况,新阳片区由新阳热电厂供热,目前计划供热的产业主要有厦门卷烟厂、正新橡胶、柯达公司、多威电子、第二制药厂、特宝生物、金达威维生素、长天塑化、建发制药、年源发纸业、鹤彦纸业等多家企业,即将进驻的长庚医园也提出了供热申请。新阳热电厂远期规模为280吨/时(内设3台锅炉),一期供热出力为150吨/时(内设2台锅炉),目前正根据各企业所需供热量配备相应的设备和铺设配套的管线。

南部工业区现有企业除了嵩屿电厂、翔露石化等有自设热力系统外,其他企业尚未提出用热申请,加上大部分产业尚未入驻,因此供热需求尚未形成。

4.6 电力工程需求预测

通过对海沧区的国民经济和电力需求发展的现状及历史统计资料的调查分析,采用多种方法预测海沧区“十一五”电力需求,经预测,海沧区2010年电力负荷为40.7~54.3万kW。

4.7 通信工程需求预测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海沧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海沧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已从成长到了成熟,从奋斗到了即将腾飞的阶段。预计2010年海沧人口将达25~40万,取60%主线普及率,那么,全区2010年电话主线数将达15~24万线,电话交换容量按主线数量的1.2倍计,则全区2010年电话交换容量为18~28.8万门。

4.8 燃气工程需求预测

参照厦门岛内燃气十多年发展的经验,厦门是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居民生活水平将会不断提高,除使用燃气灶外,安装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烤箱的用户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每户安装一台燃气灶和一台燃气热水器,每人每年耗热可达45万kca,若气化率取37.5%,公建和商业用气量按居民用气量的30%计,那么,海沧2010年天然气用气量将达1721.9~2755万m3

4.9人防工程需求预测

战时人口按照疏散与留城隐蔽相结合的原则。疏散人口可按户籍总人口40%疏散(早期疏散总人口25%,临战疏散总人口10%,紧急疏散总人口5%),应急行动疏散按户籍总人口10%疏散。规划在2010年,战时留城人口为15~24万人左右,留城人员掩蔽以地下人防工事掩蔽,或利用高层建筑(10层以上1-3层,5层以下1-2层),掩蔽工程人均使用面积1平方米,人防专业人员使用面积为3平方米。全区掩蔽工程需求使用面积约20~22万平方米。

4.10 消防工程需求预测

随着各地块的逐步开发,用地功能的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海沧需设置消防指挥中心一个,新增标准型普通消防站3所,需设置特勤消防站2处,水上消防站1所。

4.11 环卫工程需求预测

2010年,区内人口将达到25—40万人,人均生活垃圾按日产量1.2公斤,全区日生活垃圾量300~480吨,“十一五”规划期内海沧区内生活垃圾量约为46~55万吨。

5.海沧区“十一五”基础设施规划

以将海沧区建设成为厦门市一流标准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调整治理思想,完善建设方略,在基础设施开发利用上,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在基础设施管理上,强调统一管理,注重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逐步提高全区设防标准,注重环境与发展的统筹考虑,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标准高、城市环境质量高、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效益高的“四高”标准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促进海沧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海湾型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保证重点、适度超前、围绕项目搞配套、围绕项目征地”的原则,动员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力量,将资金投向道路、铁路专用线、供电、供水、邮电通讯、排污、防洪、燃气、环卫、化工管廊、供气供热等重大基础设施上。

完善新工业区、新港区、新市区框架。做好工业区的配套,积极推进港口建设,提高港口的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建成多个现代化的集装箱、杂散货、化工专业码头,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全面推进城区建设,完善城市设施配套,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的新市区。

5.1 港口与码头

已建成5个万吨泊位(博坦油码头、嵩屿电厂煤码头、海沧港区2#、3#国际货柜码头和10#PTA液体化工码头),在建泊位10个(包括港务集团的嵩屿港区1#-3#集装箱泊位、海沧港区1#集装箱泊位、4#-6#多用途码头、7#煤码头、9#液体化工码头、8#宇德散杂货码头),根据海沧区的功能定位,结合港区发展现状海沧港区将在发展中初步调整为三大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液态散货作业区和通用泊位作业区。“十一五”期间将上13个泊位,1422#由海沧区开发,其中1416#泊位为3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719#泊位为5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022#泊位为35万吨多用途泊位。2005年底1422#泊位主体工程已开工建设,争取两年内建成光板码头。

5.2 铁路与公路

铁路以鹰厦铁路为主要集疏运线,“十一五”期间新修东孚铁路编组站,完善海沧港区铁路支线。

“十一五”期间区内将建设厦漳跨海大桥、厦门—成都高速公路(厦门段)及324国道改造。

5.3 城市道路

构筑和完善区域快速对外通道,建设翁角路至林后快速路、新阳至厦漳大桥快速路。

完善区内主干道路,构筑区内交通主要骨架。十一五”期间海沧区主要建设和改造海沧疏港道路(海沧隧道—林后立交段)、海新路降坡及延长段(二、三期)、东西高速公铁立交—孚莲路段、海沧大桥匝道及沧虹路延伸段、灌新路、芦澳路、马銮湾环湾大道、沧五路、马銮湾麒麟路、马青路至翁角路拓宽改建及延长工程、角嵩路西段改造工程、海沧港区港南路二期、港中路、沧六路西段道路工程。

“十一五”期间将在海沧新市区设一处汽车枢纽站,占地1~1.5公顷。东孚片区设置一处长途汽车停靠点,以方便东孚片区居民。

5.4 给水工程

 “十一五”期间,规划在第一农场的文山处新建海沧水厂,2010年供水规模为22~25万m3/d(其中净水为11~14万m3/d,原水为11万m3/d),远期按46万m3/d的净水厂规模预留(预留用地面积15公顷)。

目前已签定原水供水协议的三家企业分别是:翔露石化4.5万m3/d、腾龙树脂1万m3/d及国能热电1万m3/d,并且同翔露签订二期供水意向4.5万m3/d,就目前的原水供水协议已达11万m3/d,而原水泵站现状规模仅为6万m3/d(不包括电厂2万m3/d原水规模),扩建原水泵站需提到议事日程。

北溪引水左干渠从规划的马銮湾北部区域内蜿蜒通过,形状较不规则,可能会影响海沧区今后城市用地和其它市政管线的建设,应对其进行改道,为便于以后的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应将北溪引水改道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中。

另外,为满足用户用水要求,区内规划实施的路网下给水管网应相应实施。

5.5 排水工程

“十一五”期间,规划在嵩屿污水处理厂原址上扩建,使污水处理规模扩大为22~25万m3/d,并预留远期50万m3/d处理规模用地(预留用地面积45公顷)。

规划至2010年,结合各片区地块开发,在东孚片区西南角设置2#污水泵站,一期泵站规模为130L/s(1.1万m3/d);在新阳片区环湾大道旁设置3#污水泵站,一期泵站规模为748L/s (6.46万m3/d),长庚医园附近设置10#污水泵站,泵站规模为174L/s(1.5万m3/d)及6#新阳污水泵站扩容,扩容后规模为718L/s(6.2万m3/d);在海沧新市区滨湖南与滨湖北交叉口处设置8#污水泵站,一期泵站规模为538L/s(4.65万m3/d);在南部工业区海新路与建港路交叉口处设置11#污水泵站,一期泵站规模为526L/s(4.55万m3/d);在港区港南路与港五路交叉口西北角处设置12#污水泵站,泵站规模为231L/s(2万m3/d)。

以上所列泵站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开发进度循序建设。

规划建设污水管网总长约为620公里(d300-d1400),雨水管网约280公里(d600-d1500),水渠约20公里。

5.6 再生水与海水

为充分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应加大再生水和海水的利用,“十一五”期间在嵩屿污水处理厂新建8万m3/d的再生水厂及其配套管网;海沧北部工业区工业自建中水厂循环使用;海水利用用户主要是电厂,“十一五”期间海水的利用量将达到11亿m3/年。

5.7 供热工程

规划新阳片区由位于阳光路与顺一路西南侧的新阳热电厂供热,该热电厂一期供热出力为150吨/时(内设2台锅炉),远期规模为280吨/时(内设3台锅炉)。目前正根据各企业所需供热量配备相应的设备和铺设配套的管线。南部片区则考虑利用嵩屿电厂和翔露化工厂的生产余热供应其周边就近企业,不足部分考虑采用蒸汽锅炉房集中供热方式。“十一五”期间规划在南部海新路与沧六路交叉口西北侧配备锅炉房1座,供热出力为50吨/时,内设3台锅炉。

5.8 电力工程

为解决海沧以及厦门的“电荒”问题,对嵩屿电厂进行扩建,增加2台300MW发电机组,目前项目已启动,预计年底完工。

根据负荷发展需要,按照《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的容载比要求,结合一流城网的可靠性指标,并考虑城网建设的适度超前,在2005~2010年的五年中,全区新建500kV变电站1座,5年新增500kV变电容量1000MVA;全区新建220kV变电站2座,5年新增220kV变电容量840MVA; 全区新建110kV公用变电站8座,5年新增110kV变电容量520MVA

另外正新海燕轮胎、明达玻璃两座110kV客户专用变电站在5年内将投入运行。

5.9 通信工程

目前,新阳东部工业区已初具规模,随着工业区的日趋成熟,必定对通信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缓解该区的供需矛盾,争取在2006年建成新阳邮政支局。

海沧新城是厦门市环西海域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厦门市的副中心,是海沧区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随着其中心区的开发,其通信设施的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力争2008年建成东屿电信支局和东屿邮政支局。

随着马銮湾规划的编制完成,掀起了一阵马銮湾开发的热潮,马銮湾的通信设施建设更是举足轻重,规划2010年建成位于马銮湾西岸的鼎美电信支局和鼎美邮政支局。

南部工业区作为海沧重要的工业区,目前已经进驻了翔鹭石化和翔鹭纺纤等企业,并已投产,其他一些项目也在建设中,规划在2010年建成南部工业区的翔鹭电信支局和翔鹭邮政支局。

5.10 燃气工程

二十一世纪是天然气的世纪。天然气已经成为全世界需求增长最快的主要能源。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环保要求逐步提高,掀起了全国天然气输气管网和城市燃气管线建设的热潮。

目前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将于今年正式动工。

区内高压燃气管道和两座调压站将于2007年以前全部完工;海沧新城和新阳东区中压管网也将在2010年前建成。

5.11 人防工程

应重点抓紧蔡尖尾山人防工程的建设工作。规划在新建的民用建筑应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平时可作为地下商场或仓库等,战时作为人防专业队及人员掩蔽所。在新建的居住区结合公建和绿地设置人防工程设施。新建海新路隧道工程时应一并考虑人防。完成区级人防指挥所建设,建立和完善指挥网络建设。

2010年全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5~10台警报器,提高全区防空警报覆盖率。

5.12 防洪防潮工程

随着新市区用地建设的紧锣密鼓,马銮湾周边的用地开发,长庚医园的进驻,为满足区内防洪防潮设防标准及雨水排放要求,新阳主排洪渠工程、新市区内湖的建设、马銮海堤改造、吴冠滨海大堤工程、马銮湾环湾清淤护岸工程应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工程。另外,相应地,配合东孚及马銮湾中心城区改造及南部六大地块的开发,过芸溪、祥露溪和埭头溪上游各支流的改造、南部工业区1#排洪沟渐美段、5#排洪沟连接段及3#排洪沟与内湖的建设工作也应纳入“十一五”计划工作中。

5.13 消防工程

规划在海沧新市区增设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所;南部工业区设置特勤消防站1处;新阳片区增设特勤消防站1所;东孚片区设置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所;在港区设置标准型普通消防站1所(需尽快建设),小型水上消防站1所;同时在南部码头各预留长度约为100米的消防专用码头,结合海沧行政中心设置一个消防指挥中心。

5.14 环卫工程

2010年,全区日生活垃圾量300~480吨,“十一五”规划期内海沧区内生活垃圾总量约为46~55万吨。现东孚垃圾填埋场已基本趋于饱和,随着天竺山的开发,在扩容后的东孚垃圾填埋场使用期满后,规划不再考虑扩大其库容量,建议厦门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其它区域另行择址,或扩大规划的东部白云飞卫生填埋场,以解决厦门海沧、杏林等区域的垃圾处理问题。

“十一五”期间规划设置6处垃圾转运站,每处转运站预留用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

预计5年内环卫工人将达2000人,压缩式清洁楼、公厕各50座,各种环卫车辆100辆。

6.海沧区“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

海沧区“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见表6.1~6.5。

 

6.1  2006年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本年度投资(万元)

备注

1

14~22#码头

 

60000

续建

2

11~13#码头

 

60000

新建

3

海沧疏港道路

W×L=36m×15755 m

7000

新建

4

马銮湾麒麟路

W×L=60m×8880 m

5000

新建

5

灌新路

W×L=60m×1576m

2500

新建

6

马銮湾环湾大道

W×L=45m×5548 m

3000

新建

7

海新路(北段)

W×L=60m×3753m

4000

新建

8

马青路至翁角路拓宽改建及延长工程

W×L=60m×3963m

2000

续建

9

沧虹路(二期)

W×L=45m×1976m

2500

续建

10

滨湖南与海虹路立交

1座

2000

新建

11

海新路(南段)

W×L=60m×3669m

3000

续建

12

角嵩路西段改造工程

W×L=45m×3882m

1500

续建

13

港南路(二期)

W×L=25m×3492m

1500

续建

14

芦澳路(二期)

高架桥

3000

新建

15

沧五路(二期)

W×L=30m×1484m

500

续建

16

沧六路(西段)

W×L=30 m×1482m

600

续建

 

 

1

北溪引水改道(含原水泵站改、扩建)

=14m3/s L=8km

8000

新建

2

12#港区污水泵站,

2.0万m3/d

600

新建

3

10#新美污水泵站 

1.5万m3/d

200

新建

4

2#东孚污水泵站

1.1万m3/d

350

新建

5

8#生活区污水泵站

4.65万m3/d

400

新建

6

11#南部工业区污水泵站

4.55万m3/d

700

新建

1

京口变1#

180MVA

5000

新建

2

东坑变

80MVA

2500

新建

3

兴港变1#

40 MVA

2000

新建

4

霞阳变

80

2500

新建

5

新阳邮政支局

服务5~6万人

250

新建

1

新阳主排洪渠工程

L=2.4km

2000

续建

2

马銮海堤改造

L=1.65km

6000

新建

3

马銮湾清淤护岸

L=13km

3000

新建

4

过芸溪整治

 

4500

新建

5

南部3#排洪沟

L=0.8km

1000

新建

6

新市区调蓄内湖

1km2

4500

新建

7

港区普通消防站

 

1000

新建

 

8

蔡尖尾山人防工程

 

1200

续建

合计

 

 

203800

 

 

6.2  2007年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模

本年度

投资

(万元)

备注

1

14~22#港口码头

 

60000

续建

2

4#港口码头

 

20000

新建

3

海沧航道清淤

 

5000

新建

4

海沧疏港道路

W×L=36m×15755 m

7000

续建

5

灌新路

W×L=60m×1576m

1500

续建

6

海新路(北段)

W×L=60m×3753m

3500

续建

7

马銮湾麒麟路

W×L=60m×8880m

5000

续建

8

马銮湾环湾大道

W×L=45m×5548 m

3000

续建

9

海新路(南段)

W×L=60m×3669m

3000

续建

10

建港路(二期)

W×L=48m×4351m

3000

新建

11

建港路(一期)改造

W×L=48m×6083m

2000

续建

12

厦成高速公路

W×L=33.5m×9420m

15000

续建

13

芦澳路(二期)

高架桥

3000

续建

14

港南路(二期)

W×L=25m×3492m

2000

续建

15

港中路

W×L=45m×4940m

1500

新建

16

沧五路

W×L=30m×1484m

800

续建

17

沧六路

W×L=30 m×1482m

700

续建

18

海沧长途汽车站

1座

1500

新建

1

北溪引水改道

L=8km

9000

续建

2

海沧水厂

22~25万m3/d(含原水供应11m3/d

5000

新建

3

3#马銮污水泵站

6.46万m3/d

450

新建

4

12#港区污水泵站

2.0万m3/d

500

新建

5

8#生活区污水泵站

4.65万m3/d

400

新建

电力

电信

燃气

1

鼎美变2#

180MVA

3000

续建

2

海沧变1#

10000 MVA

5000

新建

3

燃气调压站

高中压2座

640

新建

 

1

马銮湾海堤改造

L=1.65km

6000

续建

2

吴冠滨海大堤

L=1.36km

5000

新建

3

马銮湾清淤护岸

L=13km

3000

续建

4

过芸溪整治

 

4500

新建

5

祥露、埭头溪整治

 

2000

新建

6

新市区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7

南部工业区特勤消防站

 

1500

新建

 

 

 

183690

 

 

6.3  2008年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本年度

投资

(万元)

备注

1

14#~22#港口码头

 

65000

续建

2

23#~24#港口码头

 

20000

新建

3

海沧航道清淤

 

5000

新建

4

海沧疏港道路

W×L=36m×15755 m

7000

续建

5

马銮湾麒麟路

W×L=60m×8880m

5000

续建

6

海新路(北段)

W×L=60m×3753m

3500

续建

7

西环快速路

W×L=60m×6774 m

8000

新建

8

建港路(二期)

W×L=48m×4351m

3000

续建

9

海新路(中段)

隧道或降坡

3000

新建

10

芦澳路(二期)

高架桥

3000

续建

11

厦成高速公路

W×L=33.5m×9420m

15000

续建

12

324国道改造

L=14km

15000

新建

13

马銮湾环湾大道

W×L=45m×3800 m

3000

续建

1

北溪引水改道

L=8km

9000

续建

2

海沧水厂

22~25(含原水供应11m3/d

5000

续建

3

3#马銮污水泵站

6.46万m3/d

450

续建

4

再生水厂及管道

8万m3/d

2000

新建

5

污水厂扩建

12~15万m3/d

5000

新建

1

京口变2#

180MVA

3000

新建

2

东屿电信支局

5万门

500

新建

3

东屿邮政支局

服务5~6万人

250

新建

1

马銮湾海堤改造

L=1.65km

6000

续建

2

吴冠滨海大堤

L=1.36km

5000

续建

3

马銮湾清淤护岸

L=13km

3000

续建

4

过芸溪整治

 

3000

续建

5

祥露、埭头溪整治

 

3000

续建

6

东孚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7

排头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8

东孚普通消防站

 

1000

新建

9

新阳工业区特勤消防站

 

1500

新建

合计

 

 

203600

 

 

6.4  2009年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模

本年度

投资

(万元)

备注

1

23#~24#港口码头

 

25000

续建

2

海沧航道清淤

 

5000

续建

3

海沧疏港道路

W×L=36m×15755 m

7000

续建

4

西环快速路

W×L=60m×6774 m

8000

续建

5

海新路(中段)

隧道或降坡

3000

续建

6

厦漳跨海大桥

 

20000

新建

7

孚莲路至厦漳跨海大桥连接线

隧道

6000

续建

8

东孚铁路编组站

 

10000

新建

9

324国道改线

L=14km

14000

续建

10

马銮湾环湾大道

W×L=45m×6332 m 

2500

续建

1

海沧水厂

22~25万m3/d(含原水供应10m3/d

5000

续建

2

再生水厂及管道

8万m3/d

5000

续建

3

污水厂扩建

12~15万m3/d

5000

续建

1

钟山变3#

120MVA

2500

续建

2

80MVA

2500

新建

3

东屿变

40MVA

2000

新建

4

东瑶变

40MVA

2000

新建

1

马銮湾海堤改造

L=1.65km

6000

续建

2

吴冠滨海大堤

L=1.36km

5000

续建

3

马銮湾清淤护岸

L=13km

4000

续建

4

南部3#排洪沟

L=3.0km

2000

续建

5

过芸溪整治、水库

 

2000

续建

6

马銮湾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7

港区水上消防站

 

2000

新建

合计

 

 

145700

 

 

6.5  2010年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模

本年度

投资

(万元)

备注

1

23#~24#港口码头

 

20000

续建

2

海沧航道清淤

 

5000

续建

3

厦漳跨海大桥

 

20000

续建

4

孚莲路至厦漳跨海大桥连接线

隧道

6000

续建

5

西环快速路

W×L=60m×6774 m

8000

续建

6

东孚铁路编组站

 

10000

续建

7

东孚长途汽车停靠点

1座

500

新建

1

再生水厂及管道

8万m3/d

5000

续建

2

污水厂扩建

12~15万m3/d

5000

续建

3

6#新阳污水泵站扩容

6.2万m3/d

440

扩建

1

鸿江变

80MVA

2500

新建

2

鼎美电信支局

5万门

500

新建

3

翔鹭电信支局

5万门

500

新建

4

鼎美邮政支局

服务5~6万人

250

新建

5

翔鹭邮政支局

服务5~6万人

250

新建

1

南部工业区内湖

1km2

5000

新建

2

吴冠滨海大堤

L=1.36km

5000

续建

3

南部5#排洪沟

L=1.1km

600

新建

4

新阳工业区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5

南部工业垃圾转运站

 

200

新建

合计

 

 

94940

 

7.海沧区“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7.1 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7.1.1  基础设施市场化策略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载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一直属于公共物质设施,具有非竞争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显示出介于纯公共物质设施与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质”,使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基本竞争性和公共服务性。因此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

目前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传统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继续存在,导致了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对政府的过分依赖,行业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造成了市政公用行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和服务数量不足、质量和水平较低。

为了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必须推行基础设施市场化策略。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设施的建设,应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

采取措施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打破地区间、行业间的封锁和垄断,鼓励市政公用行业大中型企业利用资产、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投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间的经营。运用TOT等手段将现有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

7.1.2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策略

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政府的职责,但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目前我国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直接配置。政府直接供给并不一定意味政府职能的强化,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实际生产中,只有引进竞争机制,逐渐缩小政府生产的范围,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委托生产形式,才能为社会供给更多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而政府才能够真正起到监督和协调作用。因此间接供给更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有效配置,最大效率的提供基础设施,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改革的方向。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表现为:基础设施基本效益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服务对象效益的提高是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特征;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到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不仅应符合经济价值规律,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与协调,因此,在基础设施社会化的过程中,引入政府的管制,制定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稳定社会和稳定经济的活动进行限制,补救“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得更有效率的结果,保障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

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创新的具体策略为:

1)用足用好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理顺行政区和投资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海沧台商投资区高效灵活的开发建设机制和海沧行政区健全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双重优势。

2)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构建海沧区新的投融资体制,各片区建设实施控制规划权、放开开发权的开发建设体制,鼓动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和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综合平衡开发的收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招商开发建设。

3)结合机构改革,推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在咨询服务、行业培训、自律监督等方面作用。

4)借鉴市里的先进经验,成立业务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涉及财政投融资的基建项目业主招投标工作,引进竞争机制,面向全国选择有实力的业主单价,解决长期以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少数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

5)应抓紧协调嵩屿港区规划调整工作及海沧港区建设管理体制问题。进一步加强港口规划与建设工作的领导,突出港口建设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统筹全区岸线使用及港口综合开发建设工作。

6)改革现有工程招标单一交易市场的方式,在海沧自设分市场,负责本辖区内的招投标工作,并设立专业分市场,负责各专业的招投标工作。

7)改进审批制度,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和强化集中审批、集中收费和集中投诉制度。

7.1.3  基础设施发展适度超前策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其它设施建设相比,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而且城市基础设施一经建成运行,其容量在该时段内是相对固定,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随时间而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一个超前量,即留有余量,以适应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

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区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导致以后瓶颈过多的现象,是制约海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若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则造成设施容量未能发挥作用,投资资金呆滞,收益率过低。这不仅不利海沧区发展,而且由于设施占用过多的资金投入,造成其它设施建设和生产项目缺乏资金。从而制约海沧区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应该倡导海沧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即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在合理范围内对经济有较强的潜在偿报,与海沧区发展相适应。通常城市基础设施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16%(据世界银行评价)。若在此收益率左右或以上者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者;若过低于此收益率,则为过度超前。在一定阶段内,超常规建设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但长此以往,则是城市难以承受的,并且是不可持续的。

7.2 海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7.2.1  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百年城市,规划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从战略和整体上把握好城市规划,以崭新的城市规划观指导规划修编,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在分区规划指导下,尽早完成或完善各专项规划工作,使各项建设能按规划执行。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尽快开展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2)做好各项分区、专项规划的基础之后,明确各类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防洪抗灾体系的选址、线型等基础数据及相关勘察工作

3)严格按照规划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用地控制,以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4)积极配合市里研究和出台有关中水回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污水、自来水收费的政策措施,为基础设施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7.2.2  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化步伐

1)加大向社会资本、放开基础设施领域,重新界定和制定政府投资的领域。凡是可以运用市场机制运作、社会资本愿意投入的领域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政府可采取财政贴息、提高项目收费(不含国家和省管项目)、扩大特许权限、提供收益担保、捆绑组合投资、土地补偿等方式进行市场补偿,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和回收的良性循环,并出台相关原则性意见指导产业化工作。

2)落实第一次吸引社会资本推介会的成果,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引导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对原来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采取逐步取消的过渡性办法,对人员的分流和安置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式解决。

3)研究出台公共事业的政企分开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企业及社会事业的改制工作,并逐步推向市场。

7.2.3  多渠道筹措解决建设资金

政府投资资金筹措坚持“紧张平衡、动态平衡、综合平衡”、“工业不平衡商业平衡、近期不平衡远期平衡、局部不平衡全局平衡”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1)继续做好争取国家各部委办支持的工作,做深、做细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同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积极争取各类国家资金包括国债、补助、地方债券等。在财政性资金使用方面,要按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节约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争取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2)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快扶持和引导区内更多的企业上市筹资;积极推荐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有效利用和保护现有上市公司资源,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优化上市公司资产,增强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利用其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等手段向证券市场再融资,积极利用债券和信托市场,通过发行建设债券、基础设施信托受益凭证等进行融资;充分挖掘投资主体的融资能力,按照市场化模式融资建设区内重大项目。

3)继续用好间接融资。做深、做细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各家金融机构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及国内外民间组织的资助,用活用好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同时可组建银团贷款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4)积极操索新型融资方式,采用经营方式转变的融资。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吸引外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探索BOT、BOO、TOT等新的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对政府投资建成的电力、交通、水厂、港口等经营性基础设施,有条件、有选择地向国内外投资者出让或转让部分股权、经营权、收益或部分产权,将回收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建设投入产出机制。

5)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筹融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运作,提高土地融资效益,使土地拍卖收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6)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整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通过有偿转让,租赁、抵押、出让经营权、空间置换等措施,推进资本运作。

7)结合海沧实际情况,积极探讨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模式,为区内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

7.2.4  落实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根据“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使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为下阶段的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

重点抓好一批启动性基础设施项目、抓紧落实已签约项目,带动产业调整和城市建设。重点建设海沧港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努力提高港口辐射范围和集疏运能力。建设“数字厦门”,全面推进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干道区域通道建设,构筑畅通快捷的陆路交通网。着力构建一批连接各组团高等级快速干道;积极推进厦漳大桥等区域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与周边县、市的公路联系网。

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建设市政设施,稳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片区市政设施建设,优化供电、供水、排污系统,加快管道燃气输配设施和供热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行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供电和供气、供热体系,完善市政服务功能。

7.2.5  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

1)健全信息采集系统

按照信息传输的要求,建立并健全道路通达情况采集点、灾害预防观测点及各市政管网监测点,同时实现信息时时采集。

2)建立数据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子系统建设、数据库子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子系统的建设。

3)完善信息服务系统

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供排水信息服务系统、燃气信息服务系统、环境质量信息服务系统、综合防灾信息服务系统等。

每个信息服务系统下面应设决策支持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业务办公子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