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专题专栏 | 美丽乡村建设 | 青礁村
青礁村:续耕读文化 促乡村再生
2022-07-27 15:32 来源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档案 青礁村

  概况 青礁村位于海沧街道西北方位,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大路、后松、埭仔、鸿江、过田、院前、芦塘等7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1996户、5047人,主要产业为农业。青礁村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至今仍是颜氏族群聚居地,闽南文化与历史底蕴深厚,“大夫第”“学仔埕等39座古厝历史悠久。它不仅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从“留住乡愁”到“地方创生”,青礁村正在一条具有闽台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稳步前行。

  荣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福建省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

  ·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

  ·厦门市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

  创建自治联盟组织 古厝焕然一新

  青礁村为深入践行“宣传发动我们来说、项目确定我们做主、项目建设我们参与、房前屋后我们来管、美丽家园我们享受”的理念,如今已创建“青礁平安七社联盟”自治组织,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的落地,给予村民们大力政策支持和充分的施展空间,村民们便自发组织成立合作社。专业人士的指导对乡村治理摆脱拆旧建新的传统模式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自台湾有丰富社区营造经验的规划师李佩珍在政府的邀请下来到青礁村,以挖掘梳理当地的历史图谱与文化脉络为基础,充分挖掘“闽南进士村”、耕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厘清村中数十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厝承载的文脉渊源,激发村民对村庄历史文脉传承的认同感。在李佩珍老师的指导下,村民们不仅携手让一座座古厝清理修葺,而且结合了每一座古厝的历史,从而研究开发新的用途,让百年古厝重焕新生。

  如今,青礁村内仍将百年年岁的青礁慈济祖宫保存完好,里面供有体现闽南匠师精湛的工艺水平的作品,如北宋名医吴真人神像,十二根盘龙大石柱以及石雕、木雕等;另外,芦塘社陈氏家族宗祠被改造成村里的社区书院-芦塘书院,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地;为了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先辈历史与青礁村的文化渊源,陈氏家族老宅被辟为展示当地颜氏宗亲文化的乡愁博物馆。

  文化振兴 带动创业增收

  整合大慈济景区和颜思齐故里等多项资源,利用青礁村颜氏家训、闽南传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充分发掘并推动青礁村的文化振兴,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

  文化振兴:青礁慈济祖宫,又称东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是厦门市最大的民间信仰场所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被人们誉为“闻台慈济第一宫”,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青礁村挖掘本村历史文化,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扩建慈济祖宫;修缮芦塘书院、建设乡愁馆;共同商议和建设开台王颜思齐文化公园;联动慈济祖宫,壮大济生缘合作社,打造了全省首批“金牌旅游村”品牌。同时,结合青礁村乡村振兴建设,梳理耕读文化、书院文化、颜氏家训等富本地非遗特色的文创衍生产业,引进并推广文圃研学教育基地,成为“第一批福建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村校企战略合作,依托集美工业学校,对接职工学堂、引入非遗课程,持续提供技术技能相关培训;引入妙吉祥制香技艺传习中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融合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大大丰富了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夯实了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传统产业:青礁村以水叶菜种植为农业产业的主导,年产值约435万元;其中种有莲花大约30亩,一年产量100万片左右;杨梅大约100多亩,近3000棵。全村从业农户有约400户、960人。现有“金荣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专门将本村及邻村农户种植的蔬菜进行收集分装后,再批发销售到农家餐厅、永辉超市、美团外卖、夏商超市等,打通销售渠道,拓宽销路,带动传统蔬菜种植发展。

  公益事业:青礁村筹集爱心捐款约70万元开设“幸福食堂”,为全村7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建立爱心妈妈手工坊、小芳公社等项目,带领农村妇女创业并带动村民创收。

  推动民生项目 夯实幸福生活基础

  为紧跟海沧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进程,青礁村计划持续推进民生保障建设,其中包括青礁村农贸市场迁址改造、鸿江大榕树环境提升、过田社至后松社现有水渠清淤、扩宽、改造提升等项目,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同时,富有乡村情怀的全村一日游、两日游旅游项目也正在规划和推进,为增加村民收入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