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海政函〔2025〕69号
答复类别:B类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42号建议
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市教育局:
《关于加快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提升厦门全市教育质量的建议》(第024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海沧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收到建议后,我区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协同推进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措施与成效
(一)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海沧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目前全区77%的中小学已常态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分阶段开展教学。小学阶段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初中阶段增加编程、数据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引入机器学习项目,提升学生的深度理解。自2020年起,在厦门市“人工智能进百校”计划的指导下,海沧区遴选了10所威盛人工智能试点学校,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与现有课程深度融合,按学段分年级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四年来,全区各校149个班级共开设2120节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涵盖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工智能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科创比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世界奖项20个、国家奖项12个,充分展现了课程开展的成效。
(二)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
区内学校积极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模式,优化课时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2024年,我区8所学校申请并通过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试点学校,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得教育部两个创新作品和三个典型作品奖项。信息技术学科和小学科学学科均使用了科大讯飞旗下的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思维发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十九协同组跨学科教研活动中,我区展示了《智护小白鹭》主题公开课,开启了生物与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结合海沧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治理方案,并展示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护鸟产品,彰显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将新技术融入中小学教学
海沧区大力推动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区约80%的中小学教师使用点阵笔批阅作业,提高了批改效率,并能借助作业数据开展精准辅导。超过50%的学校运用课堂教学分析系统辅助教研,AI教学分析平台自动分析课堂视音频数据,帮助教师多维度了解课堂互动和学生学情,实现教学调整和优化。超过50%的学校使用AI作文批阅,引入“作文智能学伴”平台,优化了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同时,我区有10所学校引入智慧体育系统,打造智能化体育训练站,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支撑。
(四)重视数据安全
海沧区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制订并执行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流程。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安全教育,提升技术伦理意识,确保教育数据资源安全。目前,区内尚未出现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导致的数据安全问题。
(五)技术支持
区教育局组织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研讨会,连续开展九届海沧区教育信息化校长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讨论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最前沿技术和话题。选拔培养本区57名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组成信息技术应用讲师团,自主研发100多个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主题课程,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问题
1.加快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提升厦门全市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实质性机构、专职专业人员、专项资金及配套政策等支持推进。
2.海沧区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方面虽已初步构建,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仍需加强,部分课程在不同学段的衔接不够紧密。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指南已发布,但与现有试点学校试用的设备和课程内容存在差异,学校在师资和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需先保证按照国家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拓展类的人工智能课程只能放在一些大校或社团活动中进行。
3.“AI+跨学科”整合开课在部分学校的推进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师跨学科能力的限制,实施效果存在差异。由于AI技术日新月异,需要教师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4.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广泛,但仍有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还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带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5.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有保障机制亟待完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已成趋势,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需鼓励学校与教师积极实践。然而,当前各校在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面临多重挑战:管理部门基于数据安全考量要求本地化部署,但教育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多样,不同模型的功能与适用对象各异,加之先行探索的学校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此外,支持本地化部署的大模型稀缺,且部署成本高昂,运维复杂度与技术门槛较高。这种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片面理解与管理模式,成为了制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今后推动计划
厦门教育是厦门的一张名片,促进教育强市的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均衡、卓越、稳健,要立足厦门现状,市、区两级全局、全域、统一协同聚力推进。
1.全市统一提供平台、培训、应用智能体,实现岛内外一体化。依托厦门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提供统一的培训、应用智能体支持,确保岛内外教育资源一体化。通过平台,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和数据协同,避免各区、校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市教育局、市教科院作为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主要任务及举措应与教科院的实际业务工作相融合。市教科院应负责制定人工智能教育的教研标准、教学指导和评估体系,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和经验分享,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各区、校的落地实施。各区、校应根据教科院的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人工智能教育与现有教学体系无缝衔接。
3.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联合下文,各区设立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资金。在市财政局的指导下,市教育局应联合市财政局下发文件,要求各区每年设立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资金,确保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应优先用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平台升级等方面,确保各区、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各区通过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途径,拓宽资金来源。
4.建议设立区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质性机构,健全机构与配足区、学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市教育局应协同编办为各区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质性机构,配备足够的信息化专业人员,确保区级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有相应的指导文件,各学校配备专职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为学校的中层,负责学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健全机构和人员配备,确保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助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5.加强教师培训,开展跨学科教学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AI+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举办教学竞赛等活动,推广优秀教学案例。持续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提高教师技术应用熟练度,建立技术应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
6.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与专业技术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和评估,确保教育数据安全。通过技术、管理和合规手段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选择最适合的部署模式,同时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全面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黄书枚
联 系 人:林文灿
联系电话:182592977160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