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海政函〔2025〕179号
答复类别:A类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17号
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市文旅局:
《关于进一步发挥省非遗“闽台青草药”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第2025401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海沧区政府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要求文旅、卫健、市场监管、台办等部门认真研究、办理,并结合工作实际,吸纳相关建议列入工作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关于推动建设“厦金青草药文化交流基地”,共同传承保生慈济精神方面
海沧区于2018年8月成立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下称传习中心),在慈济北宫种植了500多种青草药,成立了由著名中医、青草药传承人和植物学、药物学、植物化学以及闽南文化研究专家组成的闽台青草药专家委员会,招募海峡两岸志同道合的青草药爱好者组建“科普志愿者团队”,开展多次闽台青草药师资培训。近年来,传习中心通过举办“保生讲坛”“十大厦门市民喜爱的青草药评选”、青草药文化学术研讨会、首届保生青草药文化节等宣传普及活动,接待来自台湾保生大帝宫庙的台胞团,赴金门与保生大帝庙宇开展青草药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传承、传播、弘扬闽台青草药的养生祛疾文化,促进两岸文化融合。目前传习中心已入选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在慈济北宫设立了青草药文化中心,更好助力海沧区推广闽台青草药文化,推动新时代闽台青草药传承与发展。
(二)关于推动青草药进厦门金门学校,不断普及青草药健康知识方面
近年来海沧区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积极推进青草药文化进校园工作,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活动和校社联动等方式,形成多维度传承体系。一是以中草药种植园为核心载体,构建“中医校本特色课程”,将中医文化渗透至劳动教育、学科拓展及项目式学习中,形成“课堂+实践”双轨模式,注重跨学科融合;二是开展中草药种植等特色活动,结合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实现文化认知与技能提升的双重目标;三是通过实践教育推动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文化体验和情感升华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体验向情感认同与创新运用转化。在沧江研学营地以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为平台,陆续组织了“巴斯德:看不见的敌人(中医药)”“叶绿素提取”“薄荷研制”“小草本,大智慧”“中华草药小医师”“植物医生”等研学活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研学实践,引导中小学生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为他们开启传承的大门。
(三)关于推动青草药乡村振兴,寻求产业合作,造福于民方面
一是建立青草药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目前海沧区已将“闽台青草药(厦门)”“闽南蛇伤传统疗法”“中草药香制作技艺”申报为省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并认定了7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二是大力支持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开发青草药相关产品,通过参与市民文化节、文博会、非遗市集和购物节,利用“非遗赶圩”线上购物平台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和宣传推广。三是鼓励和支持青草药相关项目保护单位入驻温厝、石塘、鳌冠等村落建立非遗传习点,为旅游团体、院校学生和市民提供青草药科普观光、手工体验等服务项目,引导非遗保护传承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四)关于推动青草药文旅融合,走健康非遗之路方面
一是建设重点展示平台,构建文化传承空间,让青草药文化惠及人民群众。近年来,海沧区建设了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保生慈济文化展厅、文化中心青草药药圃、慈济北宫青草药园等青草药文化展示体验空间,成为社会各界参观、研学、交流的场所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二是深入挖掘保生慈济文化资源,在青礁慈济祖宫举办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在温厝慈济北宫举办首届保生青草药文化节,向海内外游客大力宣传保生大帝医药文化。三是积极推动文旅融合。2024年,保生大帝信俗、闽台青草药(厦门)成功入选福建省和厦门市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目前海沧区在青草药对台交流、产业合作、文旅融合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发挥省非遗“闽台青草药”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配合市主管部门建设青草药文化交流基地,加强保生大帝宫庙和居民与金门的交流互动,共同推广闽台青草药文化,传承保生慈济文化精神。
二是推动青草药与产业相融合,开发研学课程,提升附加值。推动青草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宫庙、进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发动辖区的街道和村落,利用合适的场地培植青草药,开发青草药文化旅游路线,吸引游客体验,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何艺晖
联 系 人:刘丽萍
联系电话:13860194050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
2025年4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