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单位:融媒体中心


6月26日,海沧区举行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在省市支持下,海沧区大力打造厦门生物医药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南沿海区域产业规模最大、人才集聚最多、创新研发转化能力最强、产业生态最完善的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海沧区现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513家,2024年实现产规模314.58亿元(其中,核心领域规上工业企业74家,实现产值185.51亿元),形成了以体外诊断、植介入器械为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并在基因工程疫苗和蛋白药物、创新化学药、高端保健品等领域形成较强的创新和转化能力。目前,厦门生物医药港已汇聚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540余人次,是全省首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连续6年位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前15名,其中最佳名次第10名。
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较强创新驱动能力,我们培育了A股上市企业4家以及厦门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
在药品方面,已上市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国产首个长效干扰素、国产新一代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创新药。近期生物医药企业捷报频传,特宝生物、福建盛迪两个Ⅰ类新药品种同日获批上市,万泰沧海上市我国第一款、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打破国外产品长达十余年的市场垄断。现还有超过55个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品种已申报进入和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占全市在研新药86%以上。
在医疗器械方面,2024年新获批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39项,同比增长54.19%,占全省65.66%、占全市86.59%;今年一季度,新获批三类医疗器械产品48项,占全省92.31%、占全市94.12%;获批二类医疗器械产品32项,占全省56.14%、占全市76.19%。
在人才和载体支撑方面,现已建有生物医药相关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47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由厦门心血管医院接手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医工交叉创新转化服务平台。
我们在生物医药港内设立了省药监局“一站一部两中心”(福建省药监局厦门工作站、省药检院厦门工作部、省药品审评监测中心厦门分中心和药品审核查验分中心),打造“一站式”省级药监政务服务综合体,助推企业产品注册上市提速;设立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组建生物医药服务专班,市区多部门协同调度、联动服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召开“服务企业接待日”,扁平高效解决企业在临床试验、产品挂网、入院等疑难杂症,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2年以来,厦门生物医药港先后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资质。
未来,海沧将重点聚焦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创新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等,继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下一步几个重点工作方向如下: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环境,今年市里发布了《厦门市关于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三医联动促进医工融合的工作方案》,海沧区也将强化市区联动,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二是谋划“十五五”发展方向,今年初我区发布了《厦门市海沧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将围绕该方案,聚焦重点的产业发展领域,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医工结合、临床转化体系建设,以“进不了窗口”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为抓手,加快本地药械创新产品临床应用。加快临床产生的创新成果在海沧落地,并积极探索与其他优势医疗资源和高校的深度合作。
四是着力完善提升产业链基础生态体系支撑,对接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推动建设有源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强化区域注册检验服务能力。
五是围绕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深化“进不了窗口”分中心服务职能,做好企业产品研发、注册报批及上市进院服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
媒体提问:
1、海沧区如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以及今年以来成果如何?(请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 朱勇局长回答)
海沧区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创新产业服务体系,以推动生物医药的产业创新。一是政策赋能。从2010年开始,海沧区就发布了生物医药专项政策,经过多轮的政策更新迭代,在2024年出台了最新的《海沧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较以往的政策,突出对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同时配合我区《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对企业创新研发、技术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为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赋能。二是平台赋能。市、区从2006开始谋划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至今已搭建了厦门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公共技术平台等10余个,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分析测试、药物合成等技术服务。2019年,市、区又共同搭建了厦门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进出口特殊物品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去年以来,我们与厦门心血管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加入厦门心血管健康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与厦心医院共同建设厦门健康院,搭建医工转化平台。三是创新赋能。2023、2024年,我区两年赴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管理提升研修班,组织生物医药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参加,增强企业对前沿技术、管理法规等了解。同时,我们也积极推进与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校地合作,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余个。
2025年以来,生物医药企业捷报频传。九价宫颈癌疫苗、怡培生长激素等重磅产品获批上市;万泰沧海和厦门大学的专利项目“截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万泰凯瑞“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获评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特宝生物联合伯赛基因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昶科生物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力品药业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三等奖。
2、在构建良好的产业服务生态方面,海沧区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哪些软硬件支持?(请生科公司李晔总经理回答)
在构建良好的产业服务生态方面,海沧区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全面的软硬件支持,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支持
在空间载体方面:生物医药港内先后建成了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海沧科创中心)、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医疗器械产业园等5个通用厂房园区,以及企业自建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园等多个功能性片区,占地面积约658公顷,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创立、孵化成长和产业化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空间。
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市、区合力在生物医药港内建设了厦门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公共技术平台、厦门体外诊断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厦门化学创新药研发平台等10余个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及生物医药分析检测、药物合成等各类科技服务,助力企业的创新研发转化。
再是软件支持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们在省、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的基础上,发布了海沧区《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省、市、区政策叠加,从企业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予以支持。目前,在企业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基本已与第一梯队的苏州、杭州、上海等地持平,不断助力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近期,海沧区也积极参与推动出台《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聚焦研发创新、临床试验、入院应用等全流程关键环节,强化三医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环境。
在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方面:2019年以来,省、市、区合力共推建设省药监“一站一部两中心”落地海沧,靠前服务,加速药械产品的注册、审评、上市进程。全省首创“进不了窗口”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由中心专班统筹协调解决生物医药企业产品入院临床应用、临床研究痛点堵点问题。全省首创开展进境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优化全流程监管水平,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市医疗大数据中心海沧实验室落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为企业提供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帮助企业打通医药研发到注册上市和临床应用的多元数据壁垒,打造了适合生物医药项目孵化转化的“产学研医共生”创新生态环境,推动一批国内乃至国际技术领先品种在海沧顺利转化。在不久前发布的福建省新优药械产品目录中,我区创新药械品种占了全省75%以上;5月底,辖区内三家企业3款新药产品同日获批上市,包含了我国第一款、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至此,我区上市I类新药数量增至6个,占到全省67%;目前,全区还有超过55个创新药、改良药品种分别处于临床试验和注册上市审评阶段,占全市86%以上,不久的将来,更多“海沧造”新药产品有望陆续上市。
3.生物医药产业是海沧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海沧区“3+3+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海沧区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物医药企业“进不了窗口”问题,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请海沧区卫生健康局 江盛军副局长回答)
近年来,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但企业反映面临诸多如临床试验、产品挂网等棘手难题打破僵局,海沧以改革的思路,全省首创“进不了窗口”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疑难杂症”。
一是完善立体协同服务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进不了窗口”分中心将省药监局厦门药品稽查办、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部门纳入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省、市、区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同机制,我们定期举办企业接待日等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4场区主要领导企业接待日,7场市卫健委、市医保局企业接待日。
二是拓展产业发展“朋友圈”。在市卫健委支持下,海沧区与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等9家公立医院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联盟,推动医企双方在临床研究、产品挂网等方面协同推进。截至目前已举办医企交流活动11场、参与企业280余家次,达成合作意向40余个。
三是创新医防协同推广模式。我们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将鼻咽癌筛查、老年人脑健康筛查等惠民项目与本地“新优药械”推广深度融合,以民生需求驱动产业创新。
四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机制改革。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上海、广州等地的做法,找到了解决一类问题的路径,并以改革的思路将解决路径融入市科技局、市卫健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三医联动促进医工融合的工作方案》等政策,实现从制度上破解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
“进不了窗口”分中心虽然只成立7个多月,但在省市区共同努力下,共解决企业诉求140项,解决率92.8%,有效解决企业产品挂网和入院等关键问题,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反哺医疗机构,推动高水平医疗机构往研究型医院转型,促进我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