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夯实党建基础,引领教育发展。持续深化党建实效。组建理论宣讲团,分学科、分片区开展理论大宣讲,举办基层书记专题培训2场,开展校园好声音歌手赛、红色入团仪式、模拟长征行等活动。加强学校党的组织建设,探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10所学校党委、党总支配齐书记和校长,打造教育系统“初心育人·匠心铸魂”党建品牌,创设教育集团党建共同体模式,引领助推校际均衡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开展校园“一把手”集体谈话4次280人次,个人谈话15人次,完善廉政档案365人。开展疫情防控、职称评审、教师招聘及各类考试督查22场次,开展区教育系统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监督43场次606项采购项目专家评审。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矛盾化解与预判,全年调处信访件1810件。
(二)落实立德树人,力推质量提升。加快教育全域提档。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表现良好,中考继续保持岛外领先。深入推进高中课改,两所高中校均为省高中课改基地校,均入选省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项目,高考成绩喜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公办幼儿园占比不断提高。职专“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厦门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立项单位,“技术服务中心(筹)”试运营,深化产教融合。出台《海沧区教育科研品质再提升三年推进计划》,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福建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2个项目推荐参评全国教育成果奖。五育并举促全面发展。科技比赛获国家冠军4个,国家奖项15个、省级一等奖8个,5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海娃民乐团获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器乐比赛(小学组)一等奖,市中小学生合唱展演获奖比例全市各区第一。体育中考持续保持全市前列,足球、乒乓球、排球、田径等均创市赛历年最好成绩。
(三)强化师资建设,激活发展动能。加强人才引进。招聘引进各类教育人才349人,柔性引进省内学科引领性校园长、名师10名,发放高层次及骨干人才住房补贴、人才津贴28.75万元,普通教师住房租赁补贴538.68万元。深化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发展中学校提升工程”,把“名师工作室”建到薄弱校教研组,更好地发挥本区域和异地名师辐射带动作用。组织新教师、教科研骨干、班主任等各类区级培训70余项13730人次,教师培训全覆盖。组织考核认定新一批市级名师110人,推荐3人参评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人参评厦门市青年创新人才,6人获评省正高级教师、省名校长、省名师、省学带等,加快本土高端教育人才培养积淀。完善激励机制。宣传激励优秀典型,评选表扬各级各类优秀先进个人927人、先进集体311个,发放各类奖励金、慰问金176.16万元。
(四)聚焦关键领域,赋能教育变革。项目带动赋能。组建八大教育集团,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立全省首个“校长成长学校”赋能校长成长。成立“福建省教育科研协同创新基地”,9所获评福建省科研实践创新基地校(园)。启动“学校诊断”项目,引进北师大团队合作开展基于学校诊断的学校改进实验。举行智慧校园创建交流会,论证区教育信息化项目188个。开展“声动海沧”全民朗读和“悦读福袋”传递活动,赠送福袋620个。拓展空间赋能。启用沧江研学营地,研发跨学科课程,满足中小学生研学需求。青少年宫开展9大主题公益活动89场次3560人参与,宫校合作建立民乐基地校15所,带动学生近千名。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涌现一批“导”有成效的教师和学校,构建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立体教育场域。技术升级赋能。组建“海沧区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与技术专家库”,优化“家长云校”,举办线上家庭心理健康讲座30场。上线民办校园财政资金专户平台,29家校外培训机构100%开设监管账户。
(五)优化教育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加速补短扩容。2022年建成教育项目7个,新增学位7800个,完成率100%。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2022年委托海沧教育发展公司新办公办园2所,新增学位990个,认定普惠性民办园81所,全区普惠园覆盖率99%。筑牢安全防线。严格师生健康管理,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开展防疫培训17场次。聘请28位检察官担任36所学校法治副校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近30万份。2022年市对区春季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得分全市第一。强化提质增效。出台区教育经费和教育系统政府采购内控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压缩预算约2923.78万元。推进“一窗通办”服务改革,办理行政审批和教师资格认定781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2+3”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公开选定91家机构纳入“海沧区学校特色课后服务第三方机构名单库”。加强校外培训专项整治,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由25家压减至1家,巩固“双减”成效。慰问困难师生256人21.56万元,落实各学段学生帮扶5656人次,金额565.5914万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海沧教育将聚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能级,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持续加快教育项目建设。盯促教育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支持国企举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增加学位供给,保持公办园占比适度增长。2023年计划推进教育项目17个:计划竣工项目6个,含高中2个、小学1个、幼儿园3个,可新增学位8280个;续建项目5个,含初中1个、小学2个、幼儿园2个;计划开工项目6个,含高中1个、九年一贯制学校2个、小学1个、幼儿园 2个。
(二)持续推进教育系统治理。一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理顺权责,简政放权;加强部门协同、事中事后指导监管,增强机关服务效能,推动教师“县管校聘”、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激发办学活力。二是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优化教育集团党建共同体,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办好“家长云校”,提升家庭教育广度和实效。会同妇联、卫健、民政等部门,广邀社会贤达,协同推进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四是探索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发展绩效评价、基于学校发展的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基于家长成长的好家长评价,以评价为抓手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抓紧教育品质提升。一是稳步推进教育“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任务。二是推进第三期“发展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提升校长治校能力、管理团队执行力、教师执教能力。三是加速集团化办学改革,发挥八大教育集团优质校作用,强带弱、共发展。四是扎实开展“学校发展第三方评估”,切实发挥评估引导、改进功能。五是启动“卓越学校”创建,力争形成一批标杆学校、品牌学校。六是加强育人阵地体系建设,构建以灵动智慧课堂为特征的常规课堂、以促进个性特长发展为特征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研学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支持。七是推动“全学科阅读”,建立学科阅读书目,引导师生通过学科阅读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八是持续推进“全员导师制”,培育典型学校,举办“导师”能力建设专项培训和论坛,提升“导师”效能,赋能学生发展。
(四)持续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办好“校长成长学校”,持续赋能校长成长。二是依托工作坊、工作室、专项培训研修等,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升级“新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区、集团、学校三级联动新教师培养体系,让每个新教师立得住、站得稳。四是强化校本研修,建设一批校本研修基地校,开展专项评估和挂牌督导,提供持续的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五是持续做好“书香海沧 教师领航”教师阅读工程,建强“读书共同体”,优化共读活动。六是加强薄弱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轮岗交流、定向分配等,夯实薄弱校自主发展根基。
(五)持续优化教育服务保障。一是优化“海沧区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课后延时服务管理、教师和学生发展性评价等系统,拓展“大数据”服务教育治理功能。二是优化装备平台,规范管理流程,完善专家档案和随机抽取功能。三是完善初招报名系统,优化中招和高招报名、考试、志愿填报等组织流程,实现阳光招生。四是开展厦门市智慧校园星级创建,力争全区60%以上的中小学获评。五是持续进校园、社区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及“悦读福袋”传递活动,继续做好智慧助老工作。
(六)持续筑牢教育安全防线。一是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风险研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牢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聚焦社会关注的教育重点、热点及教育重大举措、突出成效等,全面及时准确宣传报道,营造正向舆论氛围。二是深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安全宣教、培训演练、疫情防控常抓不懈。三是建设平安校园,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排查风险隐患,落实安保维稳工作。四是开展学校综治安全考评,加强办学(园)行为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