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4100-07-00-2021-002
- 备注/文号:厦海政〔2020〕62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20-05-08
- 内容概述: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的通知
- 原文件下载:文件下载
- 是否规范性文件:否
区直各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刘山塔等5处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已经管委会、区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公布。请各街道、各有关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
2020年5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厦门市海沧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
编号 |
名 称 |
地 点 |
年代 |
简 介 |
保护范围 |
1 |
刘山塔 |
厦门市海沧区嵩屿街道石塘村刘山自然村 |
明代 |
该塔建于明代,平面呈八边形,主要由花岗岩石叠垒而成,通高6.7米。塔的基座用规整的花岗岩块石砌筑,高0.6米,边宽0.675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高0.45米,八角形,八角雕为足状,饰卷云纹,座身饰莲瓣纹;其上一层高0.59米,为八棱柱状,角雕为竹节状,八面均雕有不同品种的花卉图案;再上一层为八楞覆盆式,饰云纹;塔身分为7层,最下面为1层,圆雕双龙戏珠。 |
西北由文物本体外延6米至界福堂围墙,东北外延11米,东南外延1米至相邻围墙,西南外延2米。 |
2 |
云塔书院旧址 |
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农场蔡尖尾山南坡 |
明、清 |
云塔书院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遗址范围约1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3处、摩崖石刻2处,房址均坐西朝东。1号房址平面呈长方形,方向98°,长约11.2米、宽约5米,面阔3间、进深1间,墙基均由花岗岩块石垒砌而成,墙身由三合土夯土版筑及三合土砖混合搭配而成。墙厚约0.3米,两面坡屋顶。房址东南方向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和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摩崖石刻。明万历三十五年“师弟解元”摩崖石刻,长2.15米、宽1.1米,主要记述了柯挺、周起元在万历年间,中解元登进士第后,在此授业和刻苦学习的情况。 |
由文物本体四面各外延20米。 |
3 |
东头山烈士陵园 |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社区东头山南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该陵园又名海沧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社区东头山的南坡,方向215°。埋葬有为解放厦门而牺牲的48位革命烈士,1958年由当时的海澄县人民政府修建。墓园依山势而建,园区长48.2米,宽34.8米。墓葬整齐排列,形制相同,均为龟背状,水泥构筑。墓园前部左右两侧各建有六角攒尖顶凉亭一座。旁边有纪念碑一座。墓园大门上有“海沧革命烈士陵园”字样,左右两侧有对联:“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
北、东、西三面各至陵园围墙,南面至陵园大门处。 |
4 |
魁星楼 |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大路头海沧中心小学内 |
清代 |
该楼始建于明代,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重建。为八角形二层尖顶楼阁式建筑,1955年维修时将二层楼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边形边长约3米,上下层四周有回廊和8根圆形石柱。有南北两门,南门方向5°。门额上刻有:“鳌头拱秀”“连步登云”“同治甲子谷旦”。1955年重修时将二层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穹窿顶。楼内保存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砌石墀开池碑1方。该楼原为明代沧江书院的一部分,是海沧的文化中心,后改为沧江小学。1930年到938年,先后有6名中共地下党员到沧江小学任教1937年春天,彭冲到沧江小学任教,在魁星楼成立了海啸剧社,宣传党的主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
北面由文物本体外延2米,南面外延8米,东面外延1米,西面外延2米。 |
5 |
黄公桥 |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社区大街与海沧社区新街之间 |
宋代 |
该桥相传为宋代黄九郎所建,故名黄公桥。桥梁东西向,横跨涵间河两岸,后代屡有改建、重修。原桥为五墩石梁桥,长约57.6米,后东岸河道被填约16.5米,现桥长约18.6米,桥面宽约4米。河中现存三座桥墩,桥墩呈船形,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迎水面尖首,以减少水流的冲击,桥墩之间用4条花岗岩条石板铺成桥面。20世纪80年代桥梁被改建,桥面被加宽并铺上水泥。现桥面距离水面高约4米。桥西端路旁原保存有残石碑1块,残存“黄公”二字,当为该桥的桥名碑,现存放在海沧街道办。 桥的东侧是海沧社区大街,该街是明清时期海沧最主要的商贸中心;桥的东侧是清代、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街道以及港口。 |
黄公桥文物本体,包括桥墩、桥身及桥身底部基础。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