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厦门生物医药港是围绕厦门市产业发展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占地面积约658公顷,以海沧区翁角路中、西段为产业“创新走廊”,包括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五期生物医药园5个通用厂房园区,以及企业自建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园等多个功能性片区,搭建了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体外诊断仪器公共技术平台、化学创新药研发平台等十几个公共服务及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转化、生产、投融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化便捷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
2012年起,在厦门市统一规划的产业布局中,海沧区具体承担厦门生物医药港的建设发展,依托厦门海沧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平台化建设运营厦门生物医药港。经过十数年发展,厦门生物医药港已基本形成由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高端保化产品、生物医药服务等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群,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2019-2021年,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连续三年受国务院办公厅督察激励。2023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中位列第13位,并被列为四家医疗器械特色园区之一;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企业平台发布的“2023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价值榜.最具成长性生物医药园区TOP30”。
2.园区建设
一期:海沧科创中心
海沧科创中心位于厦门市海沧区翁角路289号,地处海沧新阳工业区,毗邻马銮湾新城,占地5.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12万平方米,含1栋十层孵化楼,6栋五层通用厂房,于2006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
二期: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
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位于海沧区新园路120号-130号,地处海沧北部工业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包括1栋十三层技术服务大楼、4栋独立中试厂房和1栋产业化单元,于2013年2月投入使用。
三期: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海沧区翁角路和鼎山路的交叉口附近,地处海沧北部工业区,占地14.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25万平方米,建设有33栋集研发、中试及生产一体化的独栋创业单元,于2013年1月开始陆续投入使用。
四期: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位于后祥路71号,地处海沧北部工业区,毗邻马銮湾新城,占地8.7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0.89万平方米,建有22栋工业厂房,1栋高层配套办公和2栋配套用房,以及污水处理站、门卫室等公共配套建筑,2020年9月份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五期:厦门医疗器械产业园
厦门医疗器械产业园位于白佬沙南路1号、2号,地处海沧北部工业区,毗邻马銮湾新城,占地8.16万平方米,建有23栋厂房和1栋配套公寓楼,总建筑面积16.82万平方米,于2022年11月动工,2024年6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3.园区优势
1.产业高度集聚。厦门生物医药港以翁角路中、西段为轴,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走廊,构建了“研发创新-孵化-中试-产业化”的产业发展体系。近年来,优质新项目、大项目加快落地厦门生物医药港,原有骨干企业自我发展提速,人才创业项目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行业领军企业。体外诊断产业已初现世界级产业基地的雏形,疫苗、骨科植入器材、第三方医学检验等子产业已成为具有国内优势的特色板块,特色大型诊疗装备、创新药、改良药研发和产业化是近年来加快集聚和成熟的新兴优势板块。
2.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厦门生物医药港已成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有生物医药相关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30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培育了A股上市企业4家以及IPO过会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形成优质的创新研发支撑体系。人才方面,集聚生物医药专业人才上万人,累计引进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人才近470人次,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团队,是福建省首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3.政务服务体系高效便捷。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靠前服务,在园区设立了“一站一部两中心”,即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厦门服务工作站、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厦门工作部、福建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厦门分中心和福建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厦门分中心,为企业提供“家门口”一站式便捷业务办理和辅导服务,加速药械产品的注册、审评、上市进程。现已授权行政许可等事项58项,尤其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实现全流程厦门办。厦门生物医药港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区优势,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和平台管理模式,建立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生物材料通关效率。在生物医药产业职称评审上,厦门生物医药港在福建省率先试点职称评审机制改革,建立行业协会和市、区职改办三级联动的评审方式,实行“企业自主评价+行业专业评价+市场发展评价”,建立起有利企业引才聚才、有利人才成长的职称评审机制。
4.政策支持力大面广。厦门市、海沧区两级均制定了面向生物医药企业初创、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叠加配套的立体政策体系。产业、科技政策方面,市级层面精准支持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壮大产业发展能级、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区级层面侧重研发创新补助、产业化奖励、租金补助、经营贡献奖励;人才政策方面,大力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在创业扶持、个税奖励、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扶持,实现从创业、就业到生活的全方位保障。
4.入园条件
从事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保健品、化妆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流通、技术服务的企业和机构,为产业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及关键原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以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