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概况
海沧蜈蚣阁是福建省厦门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两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有20至120节不等,上面装置一高凳,棚周饰以各种彩绸花卉,飞禽走兽,每块“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又可灵活转动,“阁棚”的首尾分别装上蜈蚣(或龙)的头和尾。表演时,蜈蚣阵由人力肩扛或装轮推动,由少年儿童扮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各种戏曲人物在棚上表演。2012年5月5日,共120节、全长376米的海沧“蜈蚣阁”在海沧大摩阿罗海城市广场通过广州世界纪录认证协会的当场认证,成为世界最长“蜈蚣阁”。
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民间传说始于明代,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有明确记载。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传说在明代海沧东屿将建王爷庙时,破土惊动触怒蜈蚣精,便经常扰乱地方安宁,王爷知悉便施法将蜈蚣精降伏收为徒。后蜈蚣精修成正果,被称为“百足真人”,于是当地人就模仿蜈蚣游走的样子,创造了“蜈蚣阁”的游艺形式。另外一个来源相传,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药引,后人为表示对他济世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就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村民们要把蜈蚣阁一直抬到青礁慈济宫进香。
早在2007年,海沧街道东屿村的“蜈蚣阁”入选为厦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海沧“蜈蚣阁”正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历史渊源
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是闽台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为进香及文艺踩街形式之一。“蜈蚣阁”最初可能是滥觞于我国唐代北方的“山车”、“旱船”和五代的“彩舟”。“蜈蚣阁”流传入闽南的具体时间待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享誉闽台两地的“吴真人信仰”有关系,是吴真人(保生大帝)祭祀民俗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宋元明清以来,吴本由名医逐渐被尊封为圣为神,甚至成了地方的保护神,其祭祀活动也由庙宇走向社会,活动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祀扩大为民间游艺,随中原文化迁移入闽南的“山车”或“彩舟”逐渐演变成“蜈蚣阁”,而成为一项重要的地方性民俗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参与“蜈蚣阁”活动的都换成天真活泼的男女小童,配以悠扬的地方音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文革”期间蜈蚣阁被视为“封、资、修”的残渣余孽而彻底受到砸烂。改革开放以来,这项重要民俗活动有所恢复。今海沧一带东屿、锦里、青礁几个村社每年举办“蜈蚣阁”进香活动。
3目前状况
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因具有一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上世纪50年代在“破除迷信”运动中受到限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界。现在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进香仪式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举行这一仪式的都是农村,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许多村庄面临着被拆迁和分流,这一仪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回复其原生态面貌。
为扎实做好“海沧蜈蚣阁”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海沧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东屿、锦里等村,对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进行了实地、全面的调查,在充分利用原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这一民俗文化,于2009年出版《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2010年出版《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二辑》。丛书中详细记载了我区“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的历史沿革、仪式内容、全部过程、配套活动等。另外,海沧区也十分重视对“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相关音像、图片和实物等资料的搜集,建立专门的展览室予以归档、陈列、展示和保护,并在媒体上进行积极宣传。近年来,随着慈济文化的深入研究,海沧区举行了慈济文化节,并成立了吴真人研究会,这对“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的传承和保护都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